那一年台湾人先后拥有三个国籍经历了
补骨脂素价格大概是多少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40111/4325343.html 那一年,台湾人有过三个国籍 甲午战争清国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官绅为抗拒接收,建立了台湾民主国,年因此爆发了台湾历史上最大的战争。日军于5月底登陆,直到10月下旬刘永福逃离台南,各地抗日势力仍风起云涌至年。 《台南府城教会报》曾如此描述这场战争:“今年初,台湾的百姓属于中国,后来属于民主国,现在属于日本国。在这几个月中间,百姓经过许多情形有时安心,有时受大惊吓,有时轻松,有时相当痛苦。” 台湾人在年间一年先后拥有三个“国籍”,也经历了“走(东洋)番仔反”的艰苦日子。 偷生,还是抗争:乙未乡土保卫战 年的甲午战争决定了东亚局势的变迁,清国在战前仍属东亚强国,其北洋海军世界排行前十名,战前列强咸认为清国必胜。不料,战事一起,日军连战连胜,甚至摧毁北洋海军,最终两国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自主,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澎,并大量赔款。日本一跃而成东亚强国,并在十年后的日俄战争大胜俄国,逐渐晋升列强行列。 由于辽东半岛的割让牵涉列强利益,而被俄德法三国干涉归还。此事激起南方大吏张之洞等人的希望,策动清国在台官吏演出“台湾民主国”戏码,该戏码由曾驻法的陈季同协助仿照法国共和,独立宣言、设立议院,甚至国旗一应俱有。 刘永福在台湾成为民主国后,向台南居民张贴告示,表示是不得已才成立,希望士绅不要置身事外携带财产逃离或拖欠款项,否则严惩不贷。 然而,这个台湾民主国仅是一种期待外国干涉的外交手段,并非真是出自台湾民众的公意,期待的列强干涉也未曾发生,当时的台湾真的成为“亚细亚的孤儿”。而驻扎台北的民主国军队,是从中国大陆招募而来的军队为主,搭配少数的台湾义勇。这些军队在与日军数次交战不利后,就大举溃败,而台北城内也成乱局,总统趁乱逃走。台北绅商最后迎接日军入城。 日军原以为可迅速平定台湾,但在7月三峡开始受到民间义军突袭后,发现这些从台湾在地涌出的抗日势力,远比想象中的难缠。他们往往在日军大举进驻时,摆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姿态,当日军势弱时,则施以偷袭。日军苦恼之余,只要台人稍有抗日嫌疑,就将村庄焚毁,实施强力扫荡。 以曾文溪之战为例,日军家书中曾生动描述其惨况:“家屋悉成灰烬,田亩化为血池,原野道路,尸积如山,尸首中但见半死者或惨遭砲火灼大半身躯者,又或身躯遭野犬啃食,四肢不全者。土堤之下并枕而亡之人家,遭弃路旁之不断悲泣婴孩等。” 而抗日台人为了保卫乡土,即使被捕也坚忍不屈,连日方都不得不赞扬:“俘虏之一百十数名当地民兵虽经种种审问皆顽强不肯吐实,其中六、七名,似如文天祥死亦不食日本粟,绝食数日终饿死。其他十数名破坏狱房顶棚逃走,剩八十余名,遭我军日日审问,亦缄默不答,试以威吓手段,但言语不通,遂拔刀作斩杀状,则彼等伸出颈项,逼以速斩首状。”就连女性也加入抗日行列,某民兵的妻妾甚至被捕后,对日军扬言:“若欲吾命,即砍吾头可也!”这些纪录,显示日军对台湾人的抗争精神也致以敬意,并为战争残酷留下历史见证。 虚拟战争热烈开打 除了真实世界的乙未之役外,当时的人们也进行了一场虚拟战争,除了文字史料外,还有大量非文字资料,从各自的角度解读这场战争。如日方由于战事顺利,透过大量的图画如浮世绘、报纸画报,甚至还有军歌、双六及各种战争纪念文物加以记录与传播,成为日本国民精神昂扬的契机。锦绘或双六的画师多未曾来过台湾,仅凭借文字或照片资料想象这场战争。报纸的画报,则有很多画师是随军画师,因此除战争图像外,也留下许多关于台湾风土民情的材料。 日本军歌也有少数讲述本次战役。如年11月3日,日本占领台南后不久,时逢天皇生日的天长节,桦山总督亲自到台南两广会馆,举办天长节庆祝及祝贺平定台湾宴会,会中演奏一首据称为桦山资纪所创作的《亲王万岁之歌》,歌词大意为七月末,在皇国的新领地台湾岛上,有无知的客家与共和派、黑旗共举反旗,担任征讨大业的则是日本近卫师团。接着描述从基隆开始的平定过程,其后透过三面夹击,敌人如树叶般四散,刘永福遁走。歌曲最终以“光辉的日本、高砂岛千代八千代,能久亲王万万岁”,显现战胜者的心声。 相较于日方的民族精神昂扬,清国方面,尤其是上海的媒体如《点石斋画报》及年画等资料,则不断神化最后留在台南领导抗日的刘永福,但其描述的内容几乎都与事实不符。虽然刘永福最后仍因战事不利而逃离,但久守台南的他确实成为甲午战败的清国人的心理慰藉。 在各地台人奋起保卫乡土的同时,士绅阶级虽然多数选择暂时逃离台湾避难、或向日军投降,但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忍不住心中激动,留下对于乙未抗日的描述,如吴德功的《让台记》;而连横的《台湾通史》也专门设置《独立纪》及针对抗日领导的列传,连横特别提到:“乙未之役,苍头特起,执戈制梃、受命疆场,不知其几何人。而姓氏无闻,谈者伤之。是篇所载,特存其事;死者有知,亦可无憾。后之君子,可以观焉。”而一般民众间也有如《台省民主歌》或客语的《姜绍祖抗日歌》等抗日歌谣流传。此外,台南的林崑冈抗日战死后,当地人设置忠神殿崇拜之。台湾人也同时使用自己的方式,记忆这场战役。 弱者也有选择抵抗的权利 年发生于朝鲜半岛的一场战乱,最终的结果却是割让台湾,台湾人虽然有决定是否成为日本人的权利,但对于当时已在此数百年的台湾人而言,其家园、祖先坟墓、财产都在台湾,实际上并没有太多人选择离开。为了抗拒日军的接收,一些台湾人与在台的清国军队选择了抗日,一部分台湾人选择与新统治者协力,还有更多的台湾人只能够随波逐流──“走番仔反”,四处躲藏、逃难,等待乱局平定。 相较于日方与清国方面以压倒性文字与非文字资料诠释这场战争,在地台湾人无论在真实或虚拟的战场,都处于弱势。当时台人的抵抗虽然微弱,却也值得我们深思。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xs/19554.html
- 上一篇文章: 邹治波肖河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中的全球
- 下一篇文章: 遮眼睛也没用小丑回魂2推出4DX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