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谈到郑成功,都会觉得那首《向天再借五百年》是专门给郑成功打造的。郑成功38岁的时候,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台湾岛。可是39岁的时候,郑成功就去世了。

所以甭说攻占琉球群岛了,郑成功连治理台湾的时间,其实都没有。由于英年早逝,本来有无限可能的郑成功,也失去了继续攻城略地的机会。

对琉球群岛,郑成功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攻占计划。反倒是对攻占菲律宾,郑成功当初是有计划的。那么为啥郑成功从来没想过攻占琉球群岛呢?

第一,琉球王国是明朝和日本共同的藩属国。

自古以来,小国家要想生存,那必须要依靠大国家才行。因为无论从经济、军事的角度出发,依赖大国家都是十分有利的。

琉球王国也不例外,早在年,也就是明朝洪武五年,朱元璋统治时期,琉球王国就已经成为了大明朝的藩属国。

这一年朱元璋派遣杨载出使琉球王国,结果杨载的人马在半路上登上了钓鱼岛,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钓鱼岛,所以说毫无疑问,钓鱼岛是中国的。

琉球王国成为明朝的藩属国以后,长期跟明朝保持着友好的宗藩关系。郑成功是明朝旧臣,他要打也要打清军,而不是明朝的藩属国琉球王国。打琉球王国,不就是在打明朝的地盘吗?这有什么意义呢?

此外,在公元年,日本的萨摩藩就派兵攻占了琉球王国。琉球王国虽然没有灭亡,但是也不得不选择向日本俯首称臣。

大明朝当时自身难保,压根就没机会去保护琉球王国。所以这个时期的琉球王国不仅是明朝的藩属国,也是日本的藩属国。

而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郑成功本人跟日本也没有什么仇恨,在对抗清朝的同时,他没有必要去招惹一个新的敌人。

第二,琉球群岛距离大陆很遥远。

郑成功最后一次北伐南京,结果惨败而归。从此以后,郑成功就没有了北伐的想法,他开始尝试夺取台湾。

很多大臣都劝郑成功,守住福建尚且还能体现恢复明朝的志向,可是一旦去了台湾,再想攻打清朝,希望就很渺茫了!

不少人已经看出了郑成功想要偏安一隅的心思,但是不好意思戳破他。而郑成功自己则也在犹豫不决当中。远遁台湾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这绝对不利于恢复明朝的大业。

因此郑成功当时能顶住压力,拿下台湾,就算是相当不错了。琉球群岛距离大陆更加遥远,直线距离最短都有多公里,你觉得郑成功攻占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说攻占台湾只是权宜之计的话,那么攻占琉球群岛,就坐实了郑成功打算偏安一隅的想法。这是郑成功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他至死都顶着一个明朝大臣的头衔。

他是大明朝的国姓爷,他的名字也是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赐予的。郑成功原名郑森,隆武帝看他少年英才,所以赐他国姓朱,并且命名为成功。也就是说郑成功这个叫法其实并不准确,我们应该称呼他为郑森,或者朱成功。

既然他跟明朝有如此深厚的渊源,他又怎么能够当着数万将士的面,公然去做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呢?至少明面上是不能这么计划的。

郑成功的目标应该是福建,继而是整个大陆,而不是跑到距离大陆更加遥远的琉球群岛,这事儿想想也知道不靠谱。

第三,琉球群岛战略资源匮乏。

琉球群岛多大?大概在平方公里左右,只有十分之一个台湾那么大。而且还分布着大大小小多个岛屿。

这么个弹丸之地上,只有20多万老百姓。这些老百姓大多数也不事生产,基本都是靠海吃海的那种。也有搞海上贸易的,总之没多少是老老实实种地的。

那郑成功夺取这里的意义是什么呢?难道要靠这20多万零零散散的老百姓来养活他的数万大军吗?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压根就养不活。

而且郑成功的部队,大多数都是海军,本来海军就比较分散,不太好统治。现在你还要把这些海军分布在多个岛屿上,这不明摆着是要搞分裂嘛!分裂是可耻行为,郑成功是绝对不会这么干的。

第四,留给郑成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郑成功在年年底攻下台湾岛,赶走了荷兰列强。可是在年的5月份郑成功就去世了,也就是说郑成功只占据了台湾半年而已。

这半年时间里,郑成功一边要安置自己的军队和士兵们的家人,一边还要恢复台湾的生产力量,同时还要应付清军的经济封锁,压根就没工夫去管琉球群岛的事情。

当时郑成功派遣使者到菲律宾递交国书,毕竟这地方距离台湾比较近,而且反华情绪严重。结果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居然对当地华人再次进行了屠戮。

这事儿导致郑成功勃然大怒,因此郑成功发誓要给当地华人报仇,攻占菲律宾。当时已经开始筹备军队了,结果郑成功却被自己的儿子郑经给气死了。当时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居然和家里的乳娘私通,还生了个儿子,这可把郑成功给气坏了。

总结:历史留给郑成功的时间压根就不多。

英年早逝的郑成功,其实还有很多心愿都没有完成。他没有给自己的父亲郑芝龙报仇雪恨,没有完成抗清大业,也没有完成恢复明朝的重任。自然也不会有时间攻打琉球群岛。

他是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的,他的突然辞世,或许不仅仅是对儿子的愤怒,更是对自己处处受挫的哀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xs/19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