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作战难度大,台专家放言大陆两项能力不
在11月30日美国国防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中国军力报告”中,渲染台海冲突可能性的部分提到了一个概念,即美国国防部预估,中国的军力建设进度会在年“达标”,拥有武力解决台海问题的能力。五角大楼因此请求国会拨款增强美国武力威慑建设。 这实际上只是基于到年的数据作出的模糊预测,和现实可能存在很大出入,算是五角大楼经典的要经费手段,但是报告发布以后,所谓的内容就逐渐被传为“年就会开战”,极大恶化了台海相关的舆论环境。 这其中也不乏有专家对着这个五角大楼用来要钱的方案认真分析,判断所谓的进攻能力能否在达标。台“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揭仲就认为,中国大陆很难在年达成大规模跨海作战的标准。 揭仲认为,在执行跨海战略投送的过程中,联合后勤支持、执行现代化联合作战两大“无形”因素的重要性,比有形的武器“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中国大陆在这两项“无形”方面的建设在很难赶上。 他的观点基于“攻台”作战会是一场“速战速决”,且规模巨大的作战。因此参战兵力、作战规模、战场范围、作战强度和物资消耗都会十分庞大,对联合后勤支持任务的要求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役。更重要的是,在执行台海作战时,大陆还需要做好“应付强敌干预”和“其他战略方向出现连锁反应”的准备,因此在速战速决的战斗中,单位时间的物资消耗量和动员需求量都会大幅激增。 其认为,在一场跨海的大规模联合作战中,需要海空联合投送的兵力规模可能高达“数十万”人,以每人每日物资消耗量为基础,估测出作战阶段将会消耗各类物资超过万吨,其中包括油料万吨。仅在登岛作战阶段,每个合成旅每天油料需求就会达到吨。 联合后勤作业需要在短时间内筹措如此巨量物资,还要将物资即时送往各个集结区,并保证这些物资跨过海峡,精准地运动到台湾周边成百上千个补给点中。 而根据公开的信息看,现阶段大陆的主要后勤保障基地和军需物资储备基地都比较偏向内陆,沿海地区部队直属的军需仓库和大型军港码头数量较少,物资储备和吞吐量有限,难以支撑起大规模作战和精准投送人员物资的需求。 中国大陆虽然从年就已经开始展开相关调整,调整联合后勤与国防动员体系,但由于工作涉及诸多大型基础设施和民间商业设施的整合,现需要跨部会、跨省市协调,工作流程复杂、难度较高。想在年前调整到足以应付“攻台速战速决”的标准,“可能性依旧偏低” 揭仲的这些观点能够反映出一些客观现实,但是也有诸多主观臆断之处。 首先,大规模的跨海战略投送确实比很多人想象中困难很多。上世纪美苏的一些大规模投送行动都验证了战略投送对强大空军和强大海军,以及强大后勤的依赖。即便只是跨越海峡进行联合投送,由于部队规模和投送时效性限制,也需要投送方有足够数量的大型运输机;海上投送则需要有足够数量的两栖作战舰艇以及直升机。 而且人员和物资的集结也需要占用运力。正常状态下部队是分散各地的,物资也是集中存储的,人员和物资的流动都需要一个过程。对军事行动来说,这个过程自然是越短越好,这就给后勤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台海一旦出现军事冲突,美国、日本等国的干预也是必然的,而运输机和两栖作战舰艇缺乏自保能力,需要足够强大的空军和海军来保护联合后勤行动的安全,这又是部队的一大负担。 所以现实中的台海作战不可能是“下一阵导弹雨,然后部队登陆失去抵抗能力的岛屿”那么简单,哪怕没有任何像样的抵抗,由于需要保持后续对岛屿的控制,抵抗可能的外部干预,大规模的快速战略投送也是必要的,仅仅这一点,就让台海军事行动的难度远超大多数人想象。 美空军负责策略、整合和需求的副参谋长海诺特也曾经用后勤问题来威胁中国,他宣称一旦台海动武,美国就准备攻击武器弹药后勤供应渠道,使之成为有史以来最困难的军事行动之一。所以在台海的后勤问题上,我们切不可自满,要保持足够警惕。 现在我国军力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大型运输机和两栖作战力量的规模还不够,中大型直升机的保有量不足。如果想以滩头或敌后机场为支点展开行动,一次性能投送的规模自然是越大越好,如果机队或者船队数量不够,需要轮次投送,对方就可能有反应时间,趁投送规模尚未建立,将第一批占领滩头或机场的部队消灭。 而大型运输机和两栖攻击舰的生产建造是个很耗时间的过程,很难短期内解决。我们也只能等到运-20的产能慢慢扩大,等待、两栖攻击舰的逐步建造。 但在客观问题之外,很多已经有成熟方案或者解决办法的问题,揭仲却没有提起,而是笼统地简单描述,以印证他“无力开战”的观点。 在战区可用的投送力量确实是固定的,这一点没法改变,哪个国家都不可能让民用运力去执行战区军用运输任务,但在战区之外,民用运力可以替代很多任务,让节省下来的军用运力可以用在战区。 国内近年来建设的高铁体系,已经逐渐形成了覆盖整个中国的高速运输网络,高铁列车可以承担人员集结运输任务,拆除座椅之后也可以承担小件物资运输任务,做到主要驻扎地到集结地之间的“当日达”;让人员和轻型物资先于重型装备抵达集结地,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距离集结地更远的部队则可以借用民航客机和货机来运输人员物资。在10年代,国内就已经确认了民航客机参与军事集结的实用性,并与一些民航公司达成协议,进行了一定的演习论证。 此外,民用大型滚装船运输重型军用装备,以及民用港口仓储设施临时军用化的相关方案。这些方案涉及的交通工具和设施都是现成的,不用对大型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完全可以短时间内提供大量运力。 至于物流精准投送方面,以中国现有的物流配送体系,恐怕没人比中国更有经验了。 而且若是真的开战,岛内物资也不是不可用。通过快速占领关键能源存储设施,就能给后勤省下来不少能源输送运力。目前岛内存有足够90天消耗量的战备储油,仅桃园机场的中油沙仑油库就有15座大型油槽,储油量高达17亿公升,几乎占台湾战备储油量4成。只要在快速占领,这些现成油料就可以利用。 所以揭仲的观点并不全面,只能算是迎合台当局想法的“自我安慰”式分析。岛内若是因为这种观点产生了乐观情绪,觉得大陆没有能力解决台湾问题,可以在错误的路线上继续前进,导致局势真的进一步升级,那揭仲无异于千古罪人。 不管是美国还是台当局的分析者,在分析大陆的军事力量时,都不能单纯地以数字比较来衡量所谓的“可能性”。台湾问题不是乌克兰问题,台湾是国际公认的中国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领土和主权问题。任何人在分析台海军事力量对比时,都不能忽视中国人民捍卫自身领土与主权完整的决心。 一场战争开始的前提并不是“必然会赢”或“必然会输”。在美国主导世界的几十年中,很多人已经被美国权衡战争输赢利弊的思维影响,主观地去认为,只有准备充分、必然获胜时,一个国家才会发动战争。 在中国这里,涉及主权与领土完整、涉及国家根本安全的问题,不需要利弊权衡。中国不可能接受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侵害,即便是去打一场实力差距悬殊的战争。 这一思想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但很多人显然没有吸取历史教训,找到问题的关键矛盾,还在通过中国军力分析来判断中国“能否在年开战”。 如果台当局和美国明天否认“一个中国”,那开战就在明天。决定台海是否发生战争的根本因素一直都不在中国的军力建设,而在美国和台当局愿不愿意和平解决问题。 我们当然希望台湾能够和平回归,两岸人民所受到的伤害能被压到最低,但我们也决不能放弃最终手段。不管美国和台当局以怎样的观点去看待战争,我们自己,始终要有以一切方法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信心和决心。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jy/19754.html
- 上一篇文章: 辱华游戏被网友批无人类下限,Stea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