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删113分钟,她依然是华语第一大女主
这个假期,想必不少人都在刷片追剧。 有人携全家看春节档。 也有人重温或恶补老片。 然而,前不久却有网友曝出了一件荒唐事: 经典华语片《海滩的一天》在某平台上线,竟被删减了分钟! 原本分钟的电影,只剩下53分钟。 「海滩的一天」变成了「海滩的一个上午」。 不难想象,这个版本必然会让观众看得雨里雾里,甚至大骂「看不懂」。 目前,该版本已经下架。 替换的是分钟版本,仍然存在部分删减。 整起事件的荒谬程度堪比段子,但鱼叔笑不出来。 因为任何一部电影,都不该被这样对待。 更何况,本片出自已故电影大师杨德昌。 今天我们就借此机会,来聊聊这部惊世骇俗的处女作—— 《海滩的一天》 ThatDay,ontheBeach 先说时长,分钟。 这在当年远超其他电影,排片上会吃亏。 可杨德昌坚持一刀不剪,必须足版放映。 对于影迷而言,杨德昌导演的地位自不必多说。 他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 代表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是影史经典。 《海滩的一天》知名度不如上述两部。 但无论是之于杨德昌本人,还是华语电影,都意义重大。 《海滩的一天》是杨德昌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发掘了日后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 由胡因梦、张艾嘉两大女神联袂主演。 更宝贵的是,电影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 就此开创了「台湾新电影运动」中都市独立女性的先河。 其中关于女性想法的探索,39年后的今天再看,依旧不过时。 比如关于包办婚姻,电影中说: 「不要太盲目地去相信任何一个人。」 关于爱情: 「这世上没有爱,只有短暂的冲动。」 关于生育: 「如果我没有办法告诉自己,生命是有把握的幸福,我怎么可以对另外一个生命说,只要你来我就可以给你幸福。」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无疑是一部超越时代的「大女主」电影。 影片开场简洁直接—— 留美钢琴家谭蔚青(胡因梦饰),近日返回中国台湾。 她与昔日好友林佳莉(张艾嘉饰),约在咖啡厅见面。 从她们的寒暄和叙旧中,逐渐释放出昔日的回忆。 故事开始娓娓道来。 从林佳莉的孩童时期一直讲到现在。 整部电影几乎是她个人的成长史,以及她所见的人与事。 再借此反映女性在都市化进程中的人生轨迹。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林佳莉的人生被清晰地分为了三个阶段: 学生时代,婚姻时代,独立时代。 学生时代,林佳莉与谭蔚青相识了。 她的哥哥和谭蔚青本是恋人。 可蛮横专制的父亲为哥哥安排了婚事,全然不顾哥哥的感受。 哥哥和谭蔚青被迫分开了,自那以后再未谋面。 谭蔚青也就此远赴国外留学。 大学时,情窦初开的林佳莉与同学程德伟(毛学维饰)自由恋爱。 毕业回家后,她目睹了哥哥的现状: 生活寡淡无味,婚姻一潭死水。 她担心步哥哥的后尘,也滋生了对父亲和包办婚姻的抵触。 于是在一个下大雨的夜晚,她偷偷离家出走。 接着林佳莉也步入了婚姻时代。 离家后她和程德伟结婚,并一同去了台北。 婚后的日子,丈夫忙于工作,经常早出晚归。 林佳莉自然而然成为一名家庭主妇,生活空虚到了极点。 也曾想过去学习插花充实自己,却无论如何提不起兴致。 直到他发现丈夫出轨,两人的感情陷入危机。 当初逃离原生家庭的一腔孤勇,早已被无尽的日常耗尽。 所以这一次,她选择了原谅,为了维持家的完整而妥协。 甚至开始习惯丈夫经常不在家的日子,自欺欺人。 再到丈夫的彻底失踪,林佳莉这才从困顿的生活中醒悟。 最后是独立时代。 有渔民在海滩发现一个写有「程德伟」的药罐。 林佳莉被通知赶往海滩,但尸体一直没有打捞到。 那天,她在海滩思考着与丈夫相处的种种过往。 也听丈夫的朋友分析了失踪的种种可能性。 但无论是哪一种,好像都在嘲笑着她的天真。 最终,她想通了。 林佳莉不再关心丈夫的生死,转身离开海滩。 也等同于放弃了这段曾令她迷失自我的婚姻。 海滩的一天使林佳莉蜕变,这才点到了电影的名字。 她走出婚姻的阴影,重新面对生活,完成了自我救赎。 影片结尾,回到了咖啡厅内林佳莉和谭蔚青的谈话。 此时的林佳莉,已是独当一面的女老板。 从她的着装上也能看出变化,干练稳重,气度非凡。 电影的最后一幕,定格于林佳莉远去的背影。 她正大步迈向光明的未来: 「这个小女孩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完美的妇人。」 人生的三个阶段: 林佳莉从懵懂少女,到失意主妇,直至成长为独立女性。 这样的女性形象,当时的台湾电影,乃至华语电影都算前卫。 因为那时候电影中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多为男权社会下的附庸。 而《海滩的一天》中,真正做到关照女性问题—— 女性既是电影的叙事主体。 也有觉醒意识和独立精神,不再是被凝视的客体身份。 而且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女性。 因此《海滩的一天》亦被视作「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女性主义宣言」。 与此同时,林佳莉的成长史也对应着台湾社会的变迁。 林佳莉出生于从五六十年代。 少女时期的困惑与迷茫,恰是台湾农业社会的陈腐一面。 集中体现在父亲的身上。 林佳莉目睹父亲给哥哥强行安排了婚姻。 哥哥也试着反抗,结果只会让父亲更有的放矢地释放霸权 林医院的护士偷情。 母亲得知后只能忍气吞声,将那名护士辞退。 然后当做什么也没发生,心照不宣地继续过日子。 林佳莉在七八十年代离开家庭,步入社会。 彼时台湾社会处于转型期。 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过渡,思潮上女性主义抬头。 所以林佳莉也在这个时期,完成了蜕变。 面对丈夫的不忠和失踪,她学会淡然接受。 最终打破了婚姻的枷锁,勇敢面对未来。 再往后的九十年代。 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快速发展。 这一阶段的都市女性,又有了新的问题。 物欲横流,纸醉金迷。 她们在对利益的追逐下迷失自我。 精神上面临寂寞与空虚,对待爱情的态度变得更无所谓。 这样的女性形象不出现在《海滩的一天》。 而在杨德昌之后的电影《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中。 通过女性的成长,来反映三十年来的台湾社会现实。 《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这三部电影,也构成了杨德昌早期的「都市三部曲」。 这样的电影表达,会让人想起日本导演成濑巳喜男。 他的电影全部围绕着女性展开。 聚焦于日本现代化转型期女性的遭遇。 杨德昌深受成濑巳喜男的影响。 他同样是这么做的,展现在都市化进程中,女性的困境与觉醒。 因为杨德昌说过: 「女性的敏感,使得社会的变化在她们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伴随着女性觉醒,与之相对应的是杨德昌电影里另一个标志—— 崩塌的父权信仰。 《海滩的一天》中的父亲虽然戏份不多。 但整个家庭都笼罩在他的阴影之中。 哥哥和母亲成了父亲专横的牺牲品。 当年林佳莉离家出走时,其实母亲都看在了眼里。 但她故意装作无事发生,放任女儿离开,也是不希望她将来变得和自己一样。 再加上哥哥婚姻的失败,以及临终前的忏悔,都象征着父权从内部瓦解。 直到影片后段,父亲也因病去世。 那所他经营了一辈子的诊所,终究被设备更新,医院所取代。 也意味着父权信仰的完全崩塌。 这种缺位的父亲形象是杨德昌电影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他们不是叙事主体,却处处影响着叙事。 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恐怖分子》《麻将》中都有所体显。 他们在电影中的作用也很简单。 就是用来打破,质疑和颠覆的。 而颠覆的最好方式,就是要让人看到女性冲破父权压制后更好的生活。 林佳莉的生活自然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她之后,电影中还有其他几位与她形成对照或是互补的女性。 学生时期的同学欣欣,她在经历了多个男人之后,看淡了感情。 她独自抚养着一个孩子,活得很自由。 林佳莉的丈夫失踪前暧昧的对象小惠。 她和后来的林佳莉一样,本就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 可在她的世界里同样不认可爱,认可的只是相互利用的商业关系。 当然包括与哥哥分开的谭蔚青,她如今成为了知名的钢琴家。 《海滩的一天》中的所有女性角色,都是摆脱了父权束缚的新时代女性,不再逆来顺受。 可并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帆风顺的。 她们仍然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她们的抗争是失败的呢? 当然不是。 杨德昌导演没有为每个人都安排一个稳定幸福的结局。 也无意代替生活去给出答案。 毕竟人生不是一出爽剧。 他只想要让观众们知道: 林佳莉、谭蔚青、欣欣、小惠,她们都在继续前进,用力生活。 这就足够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xs/19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西方想学中国防疫经验,四个核心要素缺一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