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对韵王伟勇教授主讲第106集
《笠翁对韵》第集王伟勇教授主讲年9月13日我们先念一下,来,萍对蓼,三四:教授、学生读诵:“萍对蓼,芰对菱。雁弋对鱼罾。齐纨对鲁绮,蜀锦对吴绫。星渐没,日初升。九聘对三征。萧何曾作吏,贾岛昔为僧。贤人视履循规矩,大匠挥斤校准绳。野渡春风,人喜乘潮移酒舫;江天暮雨,客愁隔岸对渔灯。”谈对吐,三四:学生读诵:“谈对吐,谓对称。冉闵对颜曾。侯嬴对伯嚭,祖逖对孙登。抛白纻,宴红绫。胜友对良朋。争名如逐鹿,谋利似趋蝇。仁杰姨惭周不仕,王陵母识汉方兴。句写穷愁,浣花寄迹传工部;诗吟变乱,凝碧伤心叹右丞。”这段有一句,就是仁杰这一句该怎么断句?这蛮特殊的。你刚刚按照我们以前的念法上四下三,仁杰姨惭,周不仕,王陵母识,汉方兴。怪,等一下我们解释过了以后,你才知道似乎不能这样念。“仁杰姨,惭周不仕,王陵母,识汉方兴”。要这样念,我解释过后,我再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念,你要上三下四,这是突然有变化的特殊地方。但是我们注释的老师竟然注了,仁杰姨惭,王陵母识,不是这样注,那个节奏不能这样断。这我解释过后我们再来说,就这一句不能那样念,也许我等一下会让你多念两句。为什么我主张“仁杰姨,惭周不仕;王陵母,识汉方兴”。为什么要这样念?等一下我们看典故之后,你才知道,原来这样。我们先来对平仄,“谈对吐”,平对仄,“谓对称”,仄对平。“冉闵对颜曾”,一样,冉,各自念的时候都是仄声字,因为两个三声,你第一个要念平声,不然就让它为平声。两个都仄声,冉闵,颜曾,仄仄平平。“侯嬴对伯嚭”,那个伯,的确是入声,所以也是平平仄仄,没有问题。“祖逖对孙登”,仄仄平平。“抛白纻”,那个白绝对不会平声,抛白纻,两个入声字,抛白纻,平仄仄。“宴红绫”,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没有问题,白是入声。然后“胜友对良朋”,仄仄对平平,没有问题。“争名如逐鹿”,各位那个逐你知道它是入声,所以这边是平平平仄仄,OK的。下面,“谋利似趋蝇”,应该是什么?仄仄仄平平,哪一个字?谋,它没有拗救,因为它的争平声,它是做平声。所以这个谋应该是仄声,仄仄仄平平,没有救,第一个字它不会造成二夹一。下面来,“仁杰姨”要对“王陵母”。各位,仁杰姨,如果你不把它这样断,按照这整个的平仄来对,它原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请注意上面那一句,仁应该是仄声,杰,它是入声,所以你不要以为它二声,就认为平声,不是,它是仄声。所以仄仄的话,只有仁出律了,仁出律。然后仄仄平平平仄仄,那个“不”ㄅㄨˋ我讲过,国音你念ㄅㄨˊ,可是在平仄声上,“不”绝对是一个入声,所以“不”它不会念平声。所以这一句只有一个仁它是出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下面,平平仄仄仄平平,没有问题,所以仁出律,上句出律,下面没有救,没有去救它。所以这边的五言,谋出律没有救,七言,仁出律没有救。好,下面隔句对,“句写穷愁”,仄仄平平,对“诗吟变乱”,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OK的。好,对得蛮工整。下来,“浣花寄迹传工部”,各位寄迹,迹是入声,它不会是平声,所以那个字OK的,哪一个字有问题?浣,浣溪沙那个浣,它应该是平声,平平仄仄,它现在是上声,浣溪沙,浣。好,没问题,对过去,“凝碧伤心叹右丞”。凝碧伤心叹右丞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哪一个字?凝。各位,我们前一部庚韵那边有个凝。所以上面的浣,应该平声做仄声,下面的凝,应该仄声,它做平声,正好是上拗下救。所以前面的两个没救,这隔句对的两个有救,他做了,平仄大概是这样。没问题吧?好,没问题,我们现在来看字面,很容易。“谈对吐”,我们讲一个人的谈吐,谈吐,这是一个人的行为的表现。“谓对称”,你也应该称过称谓,称谓。我谓什么,王子谓,王子称,谓跟称都是一样,都是称的概念,仄声对平声。后面这两个,你比较难想像,“冉闵对颜曾”,它是四个姓氏。冉是冉伯牛,闵是闵子骞,颜是颜渊,曾是曾子曾参,它是这样来对。那我就在补充资料告诉你,各位知道孔门有四科,这四科,看讲义七十七页。我就因为四科,我就顺便附录“四科”何其多!你去看看。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各位,这里头有三个都被李渔写进来了。冉就是冉伯牛,德行,闵就是闵子骞,德行,颜就是颜渊,德行,各位曾呢?曾参,曾参并没有被列在四科里头,曾参我们通常称他为什么?孝圣,对了,曾参孝圣,孝顺。所以《二十四孝》,我们下一次会上《二十四孝》到《百孝》。有些书,《二十四孝》或者《百孝》,都把曾参列进去了,下次我们会讲啮指那个故事,就是曾参的。妈妈想到儿子,客人来了怎么办?儿子在山上砍柴,咬了食指,曾参就心痛了一下,你看有那么敏感,赶快赶下来。啮指心,就曾参的故事。同样的,曾参的孝,所以曾参在孔门七十二贤哲里头,他是孝圣,仍然偏什么?德行。所以这边都是有德之人对有德之人。那我又为了让你了解,我想你们也应该都背过,言语有哪些,政事有哪些,文学有哪些。各位这个事情,如果讲说孔门四科,十哲。四科是类别,叫做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十哲就是讲人,这十哲就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等等等等。我告诉你这样就是有些称呼你要知道,是在行为上讲,还是制度上讲。譬如说杜甫,很多人都会称他叫做“诗圣”,还有称他什么,叫做“诗史”。各位,杜甫不能叫诗史,应该怎么说?杜甫这个人叫诗圣,他所作的诗叫做诗史。所以诗史不是称他人,诗史是因为他的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是用作品角度来称赞他的作品具有诗史之用。知道我讲的意思?所以孔门四科是讲四科的类别,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十哲才讲说这十个哲人,颜渊、闵子骞怎么等等。知道吧,有时候我们常常讲名符其实,有时候看人家上课在讲的时候,杜甫就叫做诗史,也叫做诗圣。不能这样,你含糊的说,学生会被误导。诗的内容称诗史,整个诗的造诣,杜甫这个人我们称诗圣。因为他关心着,圣就是大而化之,关心到整体百姓所受的点点滴滴,到了这个境界,就算是作诗的技巧,他在规矩之中还能够龙腾虎跃,他也是到圣的地步。李白才仙的境界,仙就是不受拘束,能够表达自己浪漫的情怀。圣跟仙我们不想去比高下了,但是对我们来讲,他们所具的特色就是这样。杜甫是在规矩之中,能够龙腾虎跃,龙腾虎掷;李白在没有规矩限制之中,他能够发挥到自己的极点。各到一个极点,极高的地方。知道了没有,四科十哲的概念?为了让你知道四科,我就开始讲人品也有四科,《孟子》里头说了,他说“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如果你纯粹出来,纯粹要奉献为君王服务,那是一个悦君的臣子;“有安社稷者”,为了国家而服务,“以安社稷为悦者”;以社稷,国家安定为喜悦,这是第二类的人;“有天民者”,什么叫做天民?各位,这个天民在一般人来解释,因为人是授之于天,因而叫人民叫做天民,这是一种说法。一个天民是古代的国家叫天民。可是重要的是底下这个解释,这边的天民。有德者可以全尽天理,有德行的人,他知道天理是什么,充分的发挥天理,这样的人就叫天民。能发挥天理的人就叫天民。这边的解释要采这个,不是一般的人民,不是,能够发挥天理的人,“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我知道天理是怎么一回事,让大家不要违背天理,做人该做的事情。然后我教导所有的百姓,大家能够这样做,就能够天人合一,非常平妥的过你这一辈子。最后一种是“有大人者”。各位,说大人,则藐之。很多时候这个大人都认为是有位置的人,就好像君子,君子有时候会讲在位的,有时候有德的人。所以你一个名词,有时候你要去判断它在这个地方做什么。这个地方大人,不是讲有地位,是有道德的人。说有德行的人,你可以正己而物正者也。可以修养自己,而且能够让万物万事,这个物当然包括人、包括到物,然后到一般的人,也都能够顺着你,学你走上正途。好了,《孟子》这样讲,把人品分作四等。然后王应麟就把它编成四科《小学绀珠》。王应麟,宋代人,各位,我们说《三字经》,有人说最早开始编的也到他。所以《小学绀珠》里头有一个人伦类,它规范了四科,这四科其实是从《孟子》来的。他没有讲,但是不知道的人就不晓得哪里来的?第一个就是“容悦凡臣”,如果你是让君王喜悦,只是这样的人,你是一般的凡臣。一般的臣子而已,就以君王的脸色为脸色。我们不敢贬低这种人的价值,因为君王一怒,恐怕天下大乱,君王一高兴,恐怕天下如何。他能够去满足君王,很不容易,伴君如伴虎。你功高震主,然后就危及自己,古代这个也是大学问。但是在孟子来看这是最基本的,这是凡臣都能够做。“社稷”就是“股肱”,你要对国家有利的,我才帮助你去做,好好的去推行,告诉你去做,各位,这好像你的左右手,股肱,这是社稷。“天民行道”,愈来愈高。如果懂得天理的人,他就会教导大众顺天理来走。各位,这已经超过了人的范围,人间可以做的事情做完以后,还要人跟天要能够配合。就是天人要合一,这个层次不容易。再来就是“大人正身”。有德的人会端正自己,也能够推己及人。所以你就记得,人品假如有的话也有四科。你自己想一想,你要做个凡臣,还是股肱之臣,还是天民?再不然是不是做一个大人?所以有时候你看那个大人,不只是我们一般来讲年纪岁月的大人、小孩,不只是这样,还有很多的意思。第三个就是汉代举士的四科。我记得在讲科举的时候告诉你。我只是把这四科整理在一起,很多名词你小看它就没事,这样就过去了。你很重视的看,因为很多都是《论语》《孟子》里头有,你有四科,我就后面开始会再想,以四做为标准来做什么事情。各位,汉代它在推举士大夫的时候,质朴的人、敦厚的人、逊让的人、有德行的人都会被推举。然后再来,诗文四科。在诗文分类上有四科: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当然这是曹丕〈典论论文〉,他说“文章本同而末异”,各位文章的本,譬如说你要教化人心,你要用文章表达情思,情感思想,都一样,但是它的末会有所不同。末就是枝枝节节,形式与词采会有不同。如果你的词采比较雅,适合写奏议。当然最著名就是〈陆宣公奏议〉,唐代陆贽的奏议,非常有名。就好像我们现在讲公文书你要雅。“书论宜理”,跟人家论辩的事情要讲道理。你不要看,君臣论理、朋友论理,父子还要论理,现在的社会,你要跟小孩,你要跟他平起平坐,好好亦师亦友,亦父亦友,你的小孩就会跟你,有什么话他就会知道现在人该做什么。所以书论,你假设要跟人家论,要在理字上来。“铭诔尚实”,各位什么叫做诔?诔记一个人一生所作所为,把它写下来。通常铭诔,这个铭就是刻,刻你的事功,就写你的事功,那就要什么?一定要据实以书写,不能浮夸。在古代诔,这样的文体,常常是后来来定你谥号的依据。譬如说整体加起来,随便讲两大类,君王之外的两大类,一个是文相,一个是武相。譬如说这辈子对朝廷的事功,平了回纥之乱做什么做什么。但是这些,譬如说带着湘军平了洪秀全之乱,这辈子平乱只做这个,可是在地方上写过什么,教化过什么,你还是在文字上比较有功劳,武事上比较少,你就叫做曾文正公,站在文的立场。所以根据一辈子的事实,写下来的文体就叫做诔。诔就是累,那个牵累的累,你把它累列功德,累列你的德行就叫做诔。常常是做谥号的参考。所以因为要让朝廷做谥号,有些是家庭做谥号。这个谥号,像陶渊明叫靖节,就不是朝廷给他的,靖节就是他陶氏家族给陶渊明的一个谥号。所以从私谥到官谥,它有立场的不同,有转变的。所以你为了让人家据实以写,给你一个好的谥号,你就尚实。你看都是文字在写,都是写思想、情感的,可是那些文字就要比较写得朴实。“诗赋欲丽”,诗赋讲究你的词采,所以你作诗,甚至于写赋,你的辞藻要华丽。这“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说每个人各有擅长,各有你的所好,所以每个人一定会有偏善。也许你也可以写奏议,但是说不定你的诗赋就比较差。就像谁?苏洵。苏洵的书论就写得非常厉害,但是考诗赋、考作诗,他就写得比较差。所以他一辈子功名没考上,缺失就缺在那边。古代人考试总希望你是两方面都能均衡的,比较容易出来。你可以跟人家论理,你也有些词采。苏东坡,所以再怎么论,我们说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如果你能够熟读苏东坡三苏的文章,文采有了,理论也有了,考功名都很容易,你就可以一辈子吃羊肉。这当然他们当时流传的话,吃菜根没有什么不好。他只是告诉你,功名你就有望了。所以三苏,苏洵就有偏善,苏东坡当然是比较全面,理论可以、文采也可以。如果要讲苏辙,比较偏重爸爸,他也是比较冷静,他的文采当然比不上哥哥,苏东坡。但是两个兄弟绝对比爸爸的文采要好。所以曹丕〈典论论文〉,老早就跟你讲,一个人的专长是有不同的。到了南宋,宋之东观,就是宋齐梁陈的宋,刘裕那个宋。他说东观有四科,我要考的话,有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各位你不要说什么,我们上人要到威尔士去,他定了几学?四科,知道吗?小学、儒学、道学、佛学。你看他也定四科,很巧。我当然没有问过他,说上人你定的四科跟孔门有没有关系?可是我就说历代推的四科。你看,从孔门开始,然后列到了人品,列到了考试科目,推荐科目都在这,甚至于文体分类也分四科。我们再看秀才必备条件,它也叫四科:德行高妙、学通行修、明晓法令、刚毅多略。你看这四科也是秀才必备的,到时候我考完你了以后,我来衡量你。到了高宗时代,举人你可以推举人才,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彊直。如果要讲就是孝顺的人,通经通史的人,一个儒者;一个文事,藻思、辞藻,一个是道德廉平彊直,德行。所以孝顺列在第一个,百善孝为先。所以很多时候你可以看看,所以以后碰到四科,除了孔门之外,你要想它摆在哪里怎么讲。这是因为冉闵对颜曾,我讲过这是德行类的人物,李渔把他来对句。不然你突然看到会想老半天,读过《论语》的人,大概就知道他在说什么。只是记得,四科十哲里头曾参没有在内,可是曾参却是孝圣,也是一个德行类的,所以他这边德行的人物把他拿来对句。“侯嬴对伯嚭”,这个说起来,说来话长。所以课本你看注,二百四十九页开始注,注到了二百五十一页,把这个故事。我不晓得我们的《古今文选》,有没有选了〈信陵君列传〉?没有,〈信陵君列传〉。这个故事大概就是按照我这边讲的,几个字我先让你念好,我再来说故事。因为这有些他也略去了,倒数一二三四,二百五十页第四行,第四行有个很像却那个字有没有看到,这个字念什么知道吗?说春秋晚期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他的父亲叫做什么宛,为人耿直,郤ㄒㄧˋ,要特别念好。各位我们却旁边是个卩部,如果你没有弯曲,直接拉下来那个叫做却,这个地方有个弯,如果我们现在查字典叫做左阜右邑,邑部,这个字要念ㄒㄧˋ。人家的姓名,郤鉴。太多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姓这个姓氏的人,请你特别记得。信陵君这个为什么会特别讲,侯嬴对伯嚭。这两个人的遭遇,单单姓名你不知道,要知道那个事情,你知道他为什么来作对字。侯嬴当然是平平,伯嚭当然是仄仄,声调没问题,他为什么把两个摆在一起?各位信陵君,侯嬴是抱关者也。抱关者就是我们开城门的人,老大,老年了一辈子在抱关。这就让我想到了比较晚的汉武帝时代,汉武帝登基的时候,你知道文景之治是重黄老之术。汉武帝正好年轻气盛,汉朝的实力恢复好了,汉民族恢复好了,所以匈奴那些外族要来打,要来打,垂涎中原这块地的时候,汉武帝有能力跟他们对抗了。于是汉武帝那个年代就开始,不但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且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出来为疆场效命。各位,有一次他开城门出去的时候,就问了,因为开城门,老先生动作比较慢。古时候那个户枢,户枢,各位,看到那个枢是不是一个木字旁,再一个区,区隔门的木头叫做枢。现在一般人家住的就一个板子,拴上就好。两个大城门,长长的棍子至少都有好几尺,那你要开城门的时候,那是努力的,那个又重,然后你要这样推。汉武帝说,你都那么老了,你是怎么搞的,怎么那么老了还来这里。这个老先生非常有意思的回答,说:启奏皇上,我的岁数的的确确六七十了,我没办法选择其他的职业。你的祖先在的时候,你爸爸、你的祖父他们在执政的时候,文帝、景帝,我那时候年轻气盛,Iamsostrong,但是你爸爸不用,黄老之术,所以我无用武之地。你希望年轻的为你驰骋沙场,我垂垂老矣,我也没办法再骑马再跑,我只好抱关木。各位侯嬴就是那老先生。但是,老是老,不要看衰人家,TranslateinChinese,老人有老人的智慧,不要看扁他。信陵君当时魏王命令,因为秦国军队要打下来,赵国非常紧急,秦国要去打赵国。各位知道韩赵魏,他们的领土是相连的,然后秦国是在最西边。第一个关卡就是韩赵魏,各占了北中南这三个区块,你们三个只要有一个国家能够挡住,秦国就不会再打东部的齐国、燕国、楚国、吴国这些,所以韩赵魏是相当重要的。结果秦国就要找一个路先打赵,各位唇亡齿寒就是这样,赵国被打垮了,魏国你也没有什么好到哪里去。所以赵王就赶快请魏王派兵来,魏王就派了个晋鄙将军。各位多少?十万人,你不要以现在的人口来算,那时候十万人不得了,长平之战四十万,人家就觉得是大战役。结果派了以后到了边界以后,然后秦国得知,就派人去威胁这个魏王,说你不准如何,不然我要打你魏。这个魏国就有点犹豫了,远交近攻,先安抚那些,然后临近的国家不听我,就用武力来打。结果当时,各位知道战国四君子,魏国就信陵君,他们知道说信陵君,虽然他不像魏王这样,可是他养了许多食客,还有机会来救赵。因为他跟平原君他们关系都还不错,惺惺相惜。可是信陵君就想不出方法,我怎么办?那个军队十万已经给晋鄙带去了,我还能够带多少人?各位,这不是两个集团战,是国家跟国家,两个。他们就想到说,侯嬴很聪明他有办法,就找这个老先生。侯嬴说:我替你出主意可以,但是我讲的话,你听着,第一个,我需要朱亥去帮忙你。朱亥是个孔武有力的大力士,举重国手破世运的,开你玩笑。他已经都想好了,我不能跟你去,我垂垂老矣,我不能驰骋沙场,我派你去。然后你想要夺兵权,各位古代,你一定要去夺晋鄙的兵权,十万个军队才会跟着你走,可是晋鄙是很精明的,不容易。听就算了,不听,希望朱亥及时能够做处断。做处断就是朱亥出来一对一。各位,古代作战,有时候两阵排好了就主帅先对,主帅谁输了,有时候常常就避免士兵受伤,就退位,常常会这样。那其中有一个就朱亥是他大力士,可以跟晋鄙来较量,好好用这个人。我告诉你,千不该万不该,我是替你出主意的人,那你要出使前线的时候,如果youdotrustme,你相信我,你要出兵之前不必来看我,这表示说你绝对相信我。信陵君心里有点怕怕的,要出军的时候特别去拐过去,再去看侯嬴。侯嬴心里有底,信陵君交代他说,我军队带出去的时候,这边没写,但是整个故事那样,你去看《史记》。他说,我整个军队带出去,魏王身边,能够讲泄露我们行程的人就是你。这句话没说,说在魏国的就是你,千万帮我们保密。各位,我讲过这就有点不太信赖,不太信赖你才会这样做。结果侯嬴当然知道信陵君你的顾忌,他说你尽管去,我一定会让你无后顾之忧。他没说什么,等到跟晋鄙在谈判的时候,晋鄙有点怀疑,兵权不让出来,朱亥四十斤的锤子就捶死他,朱亥大力士,就把那个大将军给砍了。然后,因为他拿了国王的兵符跟他对,他有点怀疑,怎么会派这样的一个人来?但是合信符是对的,是皇上的兵符。各位,合对了,带头是谁?是你还是我?晋鄙觉得怪,在犹豫的时候朱亥把他给杀了,所以牺牲了一个大将。然后再浩浩荡荡这些军队,因为有皇上的符信,那就跟着去,当然就把秦国的军队给挡住了。当晋鄙被杀,侯嬴知道这个消息知道之后,他就自杀了。最主要就告诉信陵君,你放心,你们怎么取得军队的带兵权,做什么,没有人会跟魏王去报告了,死无对证。那你的的确确也有国王的印信,你好好可以去做吧,等等等等。各位,这个就是侯嬴的故事。好好记得这个,因为你要知道他为什么去对。所以因缘生老师,就很体贴的引了王维〈夷门歌〉,说“七雄雄雌犹未分”,那时候势力,秦还没有统一,战国还是七雄,秦齐楚魏韩赵燕,谁要做为最后统一者?秦国正在进行。说“攻城杀将何纷纷”。纷纷扰扰。“秦兵益围邯郸急”,邯郸就是赵国京城,“魏王不救平原君”,本来不去救。“公子为嬴停驷马”,停在那边去请侯嬴来,“执辔愈恭意愈下”。那一幕还可以,侯嬴被他请去的时候,大家会认为说,那么多年轻人不请,请个老人做什么,平原君自己亲自去驾车到那边请侯嬴,我们说虚左以待,把上面的尊位给侯嬴坐着,大家看了就非常不平,然后座位的时候特别让他尊坐,还特别对侯嬴敬酒。大家就想说,我们尊敬的这位魏公子,对这个老先生应该有几把刷子,一定有他的办法,才会对他那么尊敬。所以侯嬴这个故事,你就知道实在是蛮悲壮的,说“执辔愈恭意愈下”,就是讲我刚刚讲那个,从去接他,接他然后让座位,让高的座位给他坐,一直到酒宴上对他这样,他觉得信陵君够谦卑了,这是谦卑谦卑再谦卑。于是侯嬴就愿意为他效命,所以他继续讲,“亥为屠肆鼓刀人”,有没有?朱亥就是杀猪的,我说他孔武有力,“嬴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身命酬。”把生命都豁出去。“向风刎颈送公子”,当你拿到兵权的时候,我送你好好去打,“七十老翁何所求!”各位,对一个夷门抱关者致上最高的敬意。他只不过是一个看守城门的老人,他对当时的局势做了这样的贡献。当然后面的人没办法,中了秦国的政策,合纵连横,看你怎么弄。合纵是要来抵,然后连横是要那样做,结果没想到六国自己瓦解了,也不能怪谁。所以侯嬴的生命是白搭了。另外我们再看一个人,这个人大家只知道是伍子胥,不知道还有伯嚭这个人。各位,伍子胥的故事我就不说了,因为伍子胥的名声在当时功高震主。他的父兄都是楚国将领带着军队,有人在楚王身边咬耳朵,楚平王,那时候是平王。结果楚平王为了诱杀他一门,把父兄抓着,威胁伍子胥:你来了,你的哥哥爸爸我就放了,你不来,我就杀。伍子胥毕竟是聪明的人,爸爸、哥哥都在你手上了,我去,伍家就没有人吐一口气,所以伍子胥就不去。不但是不去,连夜度昭关。各位,在戏里头演得非常悲壮,一夜之间怎么样?须发尽白。各位知道看城门,这就好像说现在我们通关要看你的人像。我现在不管通台湾的关,或是我都去办自动通关,他要对你的影像。所以那时候全部的人都在找,要找伍子胥,连关卡都在贴,到处贴。可是伍子胥那时候是年少的,这个头发,须发全白,然后一夜之间渡过昭关。好了,渡过昭关之后,当时吴王对他是言听计从,阖闾。阖闾的儿子是夫差,两个人态度很不一样。阖闾对于伍子胥的委屈,他非常清楚。然后伍子胥就献策,将吴国锻炼得非常好。另外有一个人就是伯嚭,各位看倒数第二行,第三行那边。他的父亲就叫做郤宛,祖父是伯州犁,伯州犁在楚国是非常大的名臣,带领着军队。所以他的父亲也非常耿直,然后这个楚王有什么,他会跟他针锋相对,结果被令尹子常所杀。各位楚的令尹,你看,一个军令的头子,都当时没有叫做丞相不丞相,因为周天子有相不相,一般诸侯他就讲令尹。楚国,尤其是公侯伯子,楚子,你看公侯伯子男,他的地位很低的。晋文公他们有,秦伯,你看这都是站在周天子来讲,都是重要,公侯伯子男。所以后来没办法,杀了以后,想要诛连全族,各位,像不像伍子胥的命运?伍子胥在前,他在后,你功高震主他就害怕。没办法,他就投奔到吴国去,伍子胥当然是以同理心来看的伯嚭,非常同情他,因为他的父兄也被杀,所以他就推荐。他们两个人到了吴国的势力大了之后,两个人同时要求楚国,希望你军队借我,我一定要报父兄之仇,报我全族被诛之仇。吴王非常平静,同意了他们,打进去楚国都城郢都。打进去之后,当时折磨他的家族、杀他家族的楚平王已经过世。各位你现在听过一句话叫做鞭尸三百,就是伍子胥的故事。各位孔子说过,去父母之国,你迟迟吾行也。你要离开你的祖国,哪怕是碰到危难了,你要离开,还是一走三回顾,一走三回顾。去他人之国,如果不是你的祖国,兵变了,你接淅而行。就算是今天早上煮的饭,浸在那边要煮了,一听到这个地方兵变,你就拿着米赶快逃,因为那不是你的故乡。读过《论语》那一章吧?很动人的比喻,很动人的比喻,毕竟那是父母之国。所以伍子胥跟伯嚭两个人都放下,因为不是楚百姓,是楚王对你家的伤害,楚国,你的父母之国是无罪的。所以象征性的鞭尸三百之后,把吴国军队就带离,并没有灭楚的念头。你看这个臣子还算得蛮忠厚的,去攻楚国是个人的愤,知道他的对象已经过世了,鞭尸,象征性打你,楚国是我父母之国,仍然退回去,回吴国去。伍子胥最可怜是,到了阖闾的下一代夫差,不听他的话,盛怒之下说:我要活活的看着你吴国灭亡。就把他眼睛,你如果看吴越春秋,故事性,抓出来挂在市场上,怎么样?我吴国就安然无恙。用一个鸱皮囊掉着,把他丢在现在钱塘江,我记得说过这个故事吧?所以伍子胥就变成潮神。我们当然知道是这个黑潮亲潮两个,两边的潮水打进钱塘潮水,潮水就鼓起来。中国古代传说没有这个地理概念,都认为是伍子胥冤魂不散,每年要作怪一次,钱塘潮。看那个故事是这样来。好,请问你,现在侯嬴对伯嚭可以对了吗?他没有对伍子胥,也对不上来,因为对伍子胥,你要对三个字,伯嚭正好是两个字。各位这讲什么人?怎么对?为什么他这两个对要抓起来对?一个是都为了朝廷、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然后伯嚭也是为了自己的命运,但是他却保全了楚国,所以一个是要保全晋国,一个是要保全楚国,然后做必要的牺牲。但是伯嚭的后面,人就是这样,我讲过伍子胥最后就太耿直,不晓得时代改变,夫差不是阖闾,听不下你的谏言,他还是直言极谏,自己杀身之祸。伯嚭却贪受了贿赂,一念之仁,越国献了美人计,然后为什么行得通?因为伯嚭被收买了。伯嚭收买之后,采用了西施到吴国去,这一点,害得最后吴国灭亡。所以你就知道,侯嬴是存了赵国,让公子带军去保护。然后伯嚭是把吴国给牺牲了,最后的结果。所以两个正好是对的,一个保全了人家,一个牺牲了人家。懂了没有?所以我们乍看之下,你有没有觉得李渔很聪明?公侯伯子男是个侯爵,有没有看到侯伯,有没有看到?表面。然后那个底下嬴跟嚭,是他名字,有没有?字面也对得非常好,所以我说对句还真是一门学问。再来,“祖逖对孙登”,这两句话大概就可以讲完了。但是我想先让你选择一下,“祖逖”,请你注意看注释第三,大家都知道闻鸡起舞,有没有?闻鸡起舞,祖逖,两个人互相勉励,刘琨跟祖逖大家都熟。这是东晋的爱国将领,一个是积极为国家奉献。一个做什么?魏晋之际,他竟然注了两个孙登,也没告诉你应该是哪一个?各位你说应该是哪一个?第一个,他说三国时代,吴大帝孙权的长子被立为皇太子,宅心仁厚,不幸夭折。请问,这个能够去对祖逖吗?恐怕没有,我们不知道他有什么贡献?有什么作为?不可能去对祖逖,知道吧?各位看底下的孙登,我记得我上次也跟你说过了。孙登跟阮籍的结合是天下很有趣的事情。阮籍有一次上山去,迷失了道路,孙登本来就是隐士,他非常的不屑的问:哎,老先生,下山的路怎么走?喂,你跟人家问,人家有名有姓,请问这位老丈,你也要这样说,你跟他喂一下,孙登不管他,继续在砍柴。阮籍认为说,你没有见过什么叫做帕瓦罗蒂,我就唱给你听。阮籍不但是会作音乐理论,他还能够表演,他就啊啊啊啊啊啊,他终于知道我是何许人也,还不跟我说话。没想到阮籍刚刚啊啊啊完了以后,换孙登,啊啊啊啊啊啊啊,丹田的力量一出来,阮籍一看,自觉身分渺小,Idofollowyou,我就跟着你走。孙先生,老先生,对不起,有眼不识泰山,是不是你就收为我徒弟如何。所以孙登就这样,你看,阮籍听孙登的啸声,犹若鸾凤之音如何如何。各位,上台去表演了吟唱,人家好听的时候,鼓掌的时候,不要忘,我的老师叫王某某,难听的时候不要说我,难听就自己学不好。阮籍后来如何如何,阮籍就拜他为师。各位这两个很有趣的。古代为了纪念这两个啸者,抱歉,吟啸者。各位啸,“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的人,像泰山喔喔喔喔喔,那个才叫做啸。莫听穿林,这个都叫做吟唱,没有那个啸,啸就是声音撮口,然后声音,喔喔喔,这样才叫做啸。知道吧?所以啸是非常可以这样。为了纪念孙登跟阮籍这两个啸者,啸的人。我们古代在安徽在哪里就盖了一个台子,叫做“吟啸台”。让那些南来北往那些un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ys/20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郭台铭开始反击富士康宣布新规严格执行大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