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蒋经国忌日,因为蒋经国于年1月13日去世。

正好是蒋经国去世30年。

在蒋经国去世30年的时间内,蒋经国的形象经历了一个神化的过程,尤其在当下的政治舆论场中,大概99%的文字都在正面肯定蒋经国,享有极高威望的蒋经国被称为“经国先生”,仿佛人们已经忘了蒋经国原本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政客。

不能明言的是,热捧“经国先生”的背后是对当代中国也能出现一个“蒋经国”的期待!

像一个对现状不满、满腹幽怨的女人,既无法走出与现任丈夫的婚姻,还得继续和现在的丈夫好好生活,所以只能依靠对于前任的美化与怀想来满足自己对于勇敢的意淫。

可惜的是,电影“前任3”的女主林佳已经义无反顾的嫁做别人妇了,而习总的新年贺词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也该知识分子们直面现实、亲力亲为地做些事情了!

蒋经国到底什么样?

先看看蒋经国的知识背景。

知识背景几乎可以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思想,纵观经国一生,早年的留苏背景,对他后来的从政轨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年初,当穷途末路的孙逸仙医生通过一纸契约与前苏联搞联共合作时,就如蝴蝶效应一样决定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的命运,这个人就是经国。

两年多后,蒋介石在经过一番考量之后,决定派遣儿子经国到苏联留学。按照时任蒋介石副手的陈果夫在晚年的解释,蒋介石彼时太需要苏联的支持。

中国传统里惯有的以自己儿子当人质的保证方式,在蒋苏之间达成了默契。

年10月,蒋经国启程赴苏联,在苏联的12年时间里,经国学习政治军事,毕业后在工厂工作。

年11月,经国向苏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随着国际局势的转变,斯大林亟需与蒋介石改善关系,年4月蒋经国回到中国。

很快,颇有眼力价的国民党老将熊式辉上奏保举经国入赣。

蒋介石举贤不避儿,毫无顾忌的将28岁的儿子提拔到了少将军衔,在江西以一个钦差总督的身份办公。

平心而论,蒋介石这一纸任命,让儿子手无寸功而平步青云,除了吃相太难看之外,倒也算是人尽其才,毕竟苏联教育出来的干部,都是驭民有方,治理黄赌毒那是立竿见影。

当然经国自己搞秘书章亚若,并搞出私生子,那不叫黄也不叫嫖,那叫“因为爱情”。

终其一生,风流的经国身边的莺莺燕燕就没有断过。

战争结束,已在江西牧民有术的经国,跃跃欲试于外交领域建功立业,他的留苏背景为他在东北担纲起对苏交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只是蒋经国亲历前苏联统治的恐怖经验,决定了他在谈判中畏首畏尾。

彼时的经国先生似乎从没有想过要借助舆论压力对苏联做出强硬姿态,甚至希望瘟神能够缓慢的撤军,这种肉包子打狗,正中下怀的好事,使得苏军从容的将20亿美金的设备“盗可盗,非常盗”。

此外,当时杜鲁门已经试图让马歇尔将军介入国共和谈,但是经国似乎也从没想过联手外交系统,引导美国力量的介入苏联在东北撤军的问题。

经国先生的知识结构短板使得经国对美国政治完全缺乏了解,一系列不可容忍的误判,就如“棋圣”聂卫平下一盘棋的昏招次数和结婚次数。

得东北者得天下,苏联教育出来的经国,在苏联元帅马林诺夫斯基颐指气使下,表现的唯唯诺诺,毕竟是tooyoungtoosimple,一字错满盘皆输,由广大革命先烈建立起来的蒋家王朝的前途和命运将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而经国也因此在政坛上偃旗息鼓一阵子。

蒋经国在外交领域表现的丢人现眼之后,正好逮到一个机会,试图运用自己在江西的铁腕手段在上海的物价保卫战上东山再起。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画风,曾经在上海商场上投机倒把输个精光的蒋介石,希望一个有克格勃天分的儿子在资本天堂的上海力挽狂澜。

可以想见,这位苏联留学生喊着“打倒豪门资本家”口号冲进了十里洋场,简直像《东游记》里中了血咒的马景涛,除了会抓人,经国实在没有多余的经济学知识去解决通货膨胀的困局。

搞得天怒人怨之外,这时的经国先生为他父亲的党国附带了人心尽失,灰溜溜的被召回南京。

通过蒋经国三段重要的任职经历,以及他的知识运用在这三件事上的表现,可以看出蒋经国在政治才能上的优势和弱势。

这些教训对于之后退到了岛上的经国有很重要的影响。

再看“经国先生”的从政经历。

痛恨国民党腐败的老先生蒋介石痛定思痛,随即着手改造国民党。

之前坑爹梅开二度的经国,终于被放置在一个如鱼得水的位置上——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和总统府资料室主任,前者控制军队连级以上政工干部的任命和负责向军队灌输思想,后者则统筹所有的情报搜集和秘密警察。

对于一个有克格勃天分的经国来说,这是一个如鱼得水的位置。

很快,经国就通过大肆处决和监禁,交出了一份被人称为“白色恐怖”的答卷(据统计,在戒严期间,有数千人被处决,数万人被监禁,因统计时限问题,此处无法得出精确数字。)

台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年号“九千岁”。

干东厂锦衣卫这些勾当的,总归是要草菅人命的,台湾省主席吴国桢曾对蒋介石说过:“如钧座厚爱经国兄,则不必使其主持特务,盖无论其是否仗势越权,必将成为人民仇恨之焦点。”

说起这位吴国桢,倒是蒋介石政权中难得的“民主先生”,早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政治学博士学位,回到中国后,就加入国民党,曾任重庆市长,上海市长,最后是台湾省省长,因为工作干练,作风开明,深受美国人的支持。

当年蒋介石需要在台湾站稳脚跟,得仰仗美援,军事方面有孙立人这位深受麦克阿瑟赏识的将军撑门面,行政方面就是吴国桢。

不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和莫斯科中山大学的高材生碰到一起,总会产生一点惊奇的化学反应。

有一次蒋介石安排吴国桢坐车去日月潭考察,车子开到半路上,发现前轮的安全帽不翼而飞。

这一切,虽然没有确实的证据,但是吴国桢一口咬定是经国派人指使,于是吴国桢过了没多久就挂职去国。

还有那位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后来也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软禁至经国去世。

这当然是构陷的,原因是在年,孙立人诞辰周年纪念活动时,曾任经国秘书,时任总统的马英九,出席并表示“怀着歉疚之心,来向一代名将致敬,惋惜他蒙冤多年。”

当然,这案子也是由经国操办。

台湾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可要从“理论拿来主义者”孙逸仙医生在“民生主义”中提出的“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的“祖宗之法”中破咒而出,也是历经波折,好在蒋介石没有让当时只会马上治天下的经国去掺和。

当时的行政院院长是陈诚,陈诚军人出身,做事果决。虽然懂得不多,可是懂得放权,陈诚原来喜欢训话,后来有属下以陈诚的名字调侃:上联是“陈腔滥调”,下联是“诚哉斯言”,横批“辞多不休”。

这句话被陈诚知道,立即收敛了自己废话多的毛病。

在完成了土地改革后,陈诚任用尹仲容、严家淦分别担任经济部长和财政部长,在两位干才的配合下,大刀阔斧的做市场化转型,才有了台湾经济的起飞,陈诚无疑居功至伟,当时还没有经国什么事。

直到,陈诚去世,经国才接班,开始主管经济事务,不过面对陈诚开创的典范,经国只需要萧规曹随。

从“余又任”,“吾三连”,“照原任”到“照例连”,当了一届又一届总统的蒋介石,开创了20世纪中国统治连续时间最长的记录,而且还把儿子提拔到宰相的地步,这也是创千古未有之变局了。

中国历来是相权不授皇子,蒋介石这吃相比李家坡都难看,寻遍国际共运史,也没有这样的案例。

蒋公“千古完人”的说法有点讽刺。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同样,国家安全和国家尊严也会有取舍。

在受到安全威胁时,政治的天枰倾向于安全秩序,当安全威胁解除时,则倾向尊严欲望。

经国当年的恐怖统治,是倾向于安全需要的必然性结果,即使在同期的美国也出现过麦卡锡主义。

如果现在的人基于自身的尊严欲望而苛责经国,那是罔顾政治心理需求的逻辑。

但是蒋氏父子将天下公器在众目睽睽之下私相授受,这就显得有点无耻。

而且这不仅仅是发生在蒋介石和经国之间,经国也曾经试图让儿子蒋孝武接班,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

蒋经国为什么要推动解严?蒋经国真的是抓住了历史的主动权吗?

国产的伟人总是伴随着神话段子,比如“马云励志论”,都是好事者出于种种目的而编造出来。

关于经国,也有类似的神话。

比如说根据网络上流传最广的段子实录:当年经国做出解严的决定时,面对国策顾问沈昌焕的质疑:“这样做,国民党将来可能失去政权的!”经国淡定地回答:“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这段话基本上属于伪造,因为没有原始信源和出处;而且,当时的沈昌焕并非国策顾问,而是总统府秘书长。

可无论是否伪造,蒋经国毕竟这样做了,这也是目前网络上关于经国最为人所称道的功业。

在台湾当局“戒严”体制下,“警备总司令部”可随时进入公民家中检查户口,审查和惩罚书报杂志,可制止、解散公民的游行集会,可禁止公民罢工、结社,可对公民的出入境自由进行严格限制,可任意拆阅、扣留或没收公民的私人邮件、电报,乃至以军法来审判非军人的一般公民,等等。

一句话,“宪法”赋予公民的大多数基本权利几乎都被无情剥夺。诚惶诚恐地在这种“老虎”体制下生活了38年之久,岛上民众终于迎来了“解严”的一天。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对此反映非常平静,甚至有点儿冷淡,没有出现人群纷纷涌上街头狂热欢庆的景象。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一天的到来其实并不突兀!

在此之前,年9月28日,民主进步党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破壳而出,无疑是对“戒严”体制和国民党权威的一次正面挑战,按他们的统治逻辑和思维惯性,那是一定不会容许的,其实离年的“美丽岛事件”不到7年,被军法审判的民间反对精英还在狱中苦熬,一时台北上空阴云密布。

什么是“美丽岛事件”?

在美国的压力下,国民党举行公开透明的审判,在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ys/20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