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情简介兼论统独与一个中国
对于台湾前途应当如何选择,台湾大学教授林火旺曾言之,威权时代比较倾向于统一,自由民主时代则倾向于独立。随着本土化道路的不断前进,台湾赞同Duli的人越来越多,而主张统一的则垂垂老矣。因此,独立在台湾是一个叫得响的口号,正如林火旺所言的,“主张统一会被人家看不起”。 国民党籍前立法委员邱毅曾回忆到:“20年前被问到是哪国人时,我们会自豪的回答是“中国人””。20年后,被问到是哪个国家的人,台湾民众则呈现不同的答案,其中,回答“‘中华民国’人”或者“台湾人”的最多。立场亲绿的政治记者陈立宏指出,“中华民国”是台湾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小英借此提出的“维持‘中华民国’现状”,意图在不承认“九二共识”之基础上获得认可,就是借助了这股民意。她告诉选民她“站在大多数选民的立场”上,是大陆不肯让步。然而事实却是,小英的“中华民国”现状是建立在认为两岸“互不隶属”的前提(甚至表述为两个“国家”)的基础上,大陆当然不认可。然后她告诉选民“中国yaba”,“老Gong打压”,然后民意就回归了。如果说阿扁是公开干“坏”事,小英则是缓慢切香肠,这才是更恐怖的事:在你没注意的情况下就开始默默的干,或许等你发现就晚了,反映在两岸部分也是如此。 在国民党一党独大时代,每一个台湾人都被教育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那时的中国地区,是海棠叶似的中国。加之反攻一类口号的宣传和控制,人们认识是两岸合起来才是一个中国。对于外省人而言,台湾不过是个暂居地,大陆才是他们的家。一个中国,是全社会的共识。此时的中国,是中华民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民国内部的“反叛群体”。 国民党迁往台湾以后,重新命名了台北市的路名,整个台北的路名加起来,恰好就是一个大中国。国民党虽然去台,但心思却没有脱离大陆太远。尽管两蒋都或多或少的意识到,反攻大陆已经不可能,但是一般老百姓还不如此清醒。 蒋经国时代开始大范围推行的县市长、增额“立委”和“国代”选举,逐渐催生了一批非国民党人的存在,他们被统一称之为"党外"。据郝伯村转述,蒋经国本人反对党外这种称呼方法,认为国民党以外还有群众,群众不算是国民党选举对手。 如果要问党外有啥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反对国民党。一大堆大杂烩堆在一起,只要你不是国民党,你就可以是党外。那党外对于统独有啥看法呢?不一致。 年就当选第一届“国大代表”(万年“国代”)的余登发(台湾高雄人)先生、第一届“立委”费希平(辽宁人)先生,就属于统派。一些比较年轻的台湾人,比如桃园的许信良、台东的林正杰,也偏向这个序列。但并不是意味着就没有人主张或偏向于Duli,比如宜兰的省议员林义雄、早在年代就涉入台Du事件的美丽岛杂志总经理施明德,都是台Du倾向。吊诡的是,他们最后都退出了民进党。 八十年代的选举有个特点,国民党变成了中华民国的捍卫者,党外逐渐倾向于落地在台湾。国民党掌握着行政资源、基层绵密,又有军公教和外省人的铁票支持,选的很比较轻松。党外,以及其后衍生的民进党基层实力不扎实,刚开始选民也并不买单,但迅速的收割了反对国民党的民意。民进党从街头运动开始,一步步的动员选民,采取尽可能吸引选民的动员方式和政策主张,并在康宁祥、黄信介等大佬的带领下形成了极有煽动性的文宣选举模式。 彼时的蓝绿支持率大概在七三比,且呈现比较稳定的局面。蒋经国在世时,他的副手李登辉多次发表反对 ,支持统一的宣言,蒋经国本人并不怀疑李登辉在此事上的立场。蒋辞世后,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李登辉掌握了党政军三大权力。 几乎与李登辉成为台湾第三任领导人的同时,大陆这边也由江泽民组成第三代领导核心。两位领导人透过白手套和中间人进行了一系列谈判,最终由汪辜会谈达成了两岸破冰的世界大新闻。 此时台湾方面的政策主张是,八一决议,“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中共当局认为一个中国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很明显,这时候一个中国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不仅可以指代中华民国,而且可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得到政府层面的肯认。 差不多在李登辉执政前后,台湾社会的认同已经出现了从长江长城到阿里山、浊水溪的转变。人们发现教材教给他们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长江水,却对于脚下的浊水溪毫不熟悉。最明显的例子是余光中先生,一枚邮票的乡愁传诵大陆,也开始在屏东的夜感叹其人生来。当然,李登辉时代的政策也助长,甚至引导了这一趋势。而在陈水扁时代,演化为去中国化,形成台湾社会特有的,民主化与本土化、去中国化同时进行的局面。 在大陆人的眼里,“中华民国”不过是上个世纪的名词;在台湾人的眼里,“中华民国”就是台湾。 早期的国民党人,认为台湾不过是“反攻大陆”的一块暂时性根据地,迟早是要夺回大陆的。尽管政令不出金(门)马(祖)台(湾)澎(湖),“中华民国”仍然号称代表整个中华大地,名义领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实际辖地和其他较小块的领土。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在九十年代之前,“中华民国”只是暂时只管辖台湾及其附近地区而已。形象的表述这一时期特点的话语是,“中华民国在台湾”,这里的“在”,是暂时在的意思。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野百合学运”背景下,李登辉宣布改选“国大代表”,全面改选,其中的非台湾省代表(比如江西省代表、河北省代表)从此不见,“本土化修宪”如此来临。在李登辉的主导下,台湾先后多次“修宪(这个“宪法”指的是在大陆制定的年“宪法”)”,其中的“领导人直选”最值得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北京白癜风介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ys/10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资讯丨围观台湾10万羽赛鸽唯一归反家
- 下一篇文章: 台湾若曼莎公司介绍品牌介绍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