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日记揭秘蒋介石迁台直接原因李宗仁再
在解放战争进入到后期,三大战役基本尘埃落幕,而国共两党的势力范围也以长江为分界线划江而分,这时候国民党的实力在三次战役中已经消耗了大半,再也无法与共产党硬碰硬的战斗。 这种情形与当时的抗日战争有些相似,但是蒋介石却做出了一个决定——迁移去台湾,这让许多人产生了疑惑,蒋介石在南方仍有大半的地盘,他曾经选择过西南安徽,海南,台湾三个地方作为备用的撤离地点,但是蒋介石为何选择迁移台湾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翻开了蒋介石大公子蒋经国的日记,从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当时迁移台湾是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的,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蒋介石最倚重的人,政坛最大的对手,前期并无实权的副总统——李宗仁。 李宗仁 蒋经国日记 说起日记,蒋介石和蒋经国这对父子似乎都喜欢写日记,这对于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可以说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处于政坛上的伟人来说,却很不平凡,因为他们掌控一国局势的人来说,日记会暴露他们的心情与想法,如果被特务看到那是极其危险的。 姜文在他的电影《邪不压正》里诙谐的讽刺蒋介石。我们能靠他吗,一个写日记的人。 正常人谁写日记啊,谁会把心里话写在日记里头,能写出来给别人看的那怎么能叫心里话。这虽然是讽刺,但是也确实有其现实意义。对于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来说,日记可以写,但是却不能事事都写。 日记里写的本来就不能是心里话,因为一旦将自己最核心的事情写出来,被别人发现那么其危害大的无法想象。但是蒋介石却数十年如一日的写日记。这或许是这个身居高位的人,唯一的释放自己舒缓压力的方式吧。 蒋经国的日记中所记录的,包括他人生经历最有代表性的几个阶段:留苏生活、赣南主政、长春谈判、上海“打虎”以及撤离大陆时所记的日记。 这些日记,再现了蒋经国从国外到国内,从学生到官吏以及最后随父撤离的一段特殊经历,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国民党政权由盛转衰,最后分崩离析的溃败。蒋经国的日记,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而至于蒋介石为何迁台的直接原因也在其子蒋经国的日记中得以披露,李宗仁再三逼他出国。 蒋经国 蒋介石曾下决心坚决不迁移台湾 当年解放战争之前,共产党本想和国民党和谈,因为经过了多年的割据和战争,人民早已厌倦了动乱,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但蒋介石撕毁了这一条约,不顾劝阻发动了这样一场违背人民意愿的非正义战争。 后来因为国民党内部问题层层分裂,而我们共产党也获得了人民的支持,由此我们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优秀的指挥与战术成功赢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而国民党的优势也在三大战役中被消磨殆尽,这才有了最后的百万雄狮过大江,才有了南京总统府的丧钟。 读到这肯定有读者会有疑问了,常言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国民政府当时占据国内大部分资源,所以当时在正面战场它是主力,而这样的情况到了三大战役时却完全反了过来,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共产党的解放军越打越多,而且靠缴获的新式装备也渐渐装备成一支真正的勇者之师。 国民党这边却渐渐失利,到了最后美国也撤离了他们的资助,老蒋不得不在政治和军事上两方面妥协,政治上下野,军事上撤离大陆去往台湾。 在淮海战役之后,国民党当局人心惶惶,唯恐解放军部队攻克南京,但是当时国民党当局做出的决定,则是迁都广州,注意并没有直接说出迁都台湾的决定。在2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由南京迁往广州办公,接着南京政府各负责人也到达广州。 接下来的事情毫无疑问,因为国民党总部都已经前往广州了,所以当时留在南京的国民党军也只是一个空架子,国军长江防务空虚,军队也没有什么斗志,最后解放军打过长江去占领了总统府,最后解放了南京。 古往今来都有一个很明显的道理,那就是退让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就好像当时的宋朝与清朝,北宋南宋时期面对北朝的进攻,宋朝廷一味地选择割地求和,每年进贡岁币岁布,这不仅掏空了宋朝廷的财政基础,而且使得北方越发强大。 就好像《过秦论》中说的: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如果你退让了一次,那么接下来你可能会一直输直到山河破灭。蒋介石他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他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做出去台湾的决定,甚至在淮海战役时他与宋美龄的信中也表达了坚决不去台湾的决心。 撤离台湾有其优势 去了台湾虽然能够暂解燃眉之急,但是输掉的确是眼前所看不到的大势。之所以蒋介石将台湾设成迁都的备用选择之一,是因为台湾有以下几个优势,台湾的第一个优势就是他尚未被共产党渗透。 国共两党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山先生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从那时候他提出要改组国民党,所以一部分共产党的人也加入了国民党,但这些加入的人就像叶挺一样,他们纪律严明能打胜仗,既是国民党的骨干,也有共产党身份。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一致对外。 这种合作亲密无间的同时也模糊了国共两党的身份,但是到了解放战争时,这种对立已经变得明显了起来,但是国共两党的身份却已经很难辨别,加上战争的需要与我党领导人的刻意为之,所以国民党内部有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地下党。 即便精明如毛人凤,也很难真正把所有的地下党全部抓出来,所以这些定时炸弹一直安插在国民党内部。但是如果去了台湾就不会有这些问题,因为台湾就像一个封闭的空间,共产党没有机会进去也不会进去。 因为这对于当时的时局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共产党也不会花费心思去注意台湾一个岛屿。一旦开战他们没有台湾相关的情报来源,所以基于这些原因,如果据守台湾,共产党是很难攻进去的。 毛人凤 第二个好处则是可以建立以台湾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当时共产党占领了北方国民党拒守南方。 如果共产党真的将南京占领下来,那么蒋介石依旧可以退守东南方,以台湾为中心与海南福建等地相互联系,用老蒋的话来说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等待国际形势的演变,找准时机在进行返攻。 第三个好处就是共产党这方缺少海军与空军,由此可以在台湾海峡上筑起军事屏障。所以当时有很多当局政客花钱疏通关系想去台湾,主要就是这个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元朝时期成吉思汗远征日本却次次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四个好处则是台湾地处海洋边缘,而英美等国也属于是海上国家,台湾拥有为数众多的港口,可以以海洋为基地沟通英国和美国,与他们相互联系,获得他们的援助。 第五个原因则是台湾的土地利用率高。在日本人占领台湾的时间里。他们大力发展台湾的农业经济,从台湾的粮食生产就可以满足当时的军民所需。 第六个原因则是台湾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这都是当时日本人在台湾所建立的,这部分成熟的工业体系对于当时国民党退守台湾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后勤保障。 第七个好处则是当时的台湾省省长陈诚是蒋介石最信赖的人之一,他也是对蒋介石是最忠心的人,而当时的海南虽然拥有同样的优秀地理位置,却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地盘,一旦蒋介石去了海南,势必会被架空,这样相比起来,去台湾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站在蒋介石的角度来看,去台湾和南北宋朝廷与清朝统治者的退让不同。当时共产党的解放军军队虽然已经占领了东北,淮海和平津。 但是他们对于南方的影响力依旧不大,因为无论是当时的黄埔军校在广州建立,还是国民政府统治南京的影响力,都在当时的南方民众当中挥之不去,所以在大势上来说,南方的国运仍然在国民党当中。 如果蒋介石选择直接放弃南方的半壁江山,去退守台湾的偏安一隅,那无疑是最愚蠢的决定。如果他退了,那么南方的许多物资资源无疑是白白拱手让于别人。而台湾虽好。物资储备情况却远远不及中原大陆。 虽然从当时的情况看,台湾依旧能够凭借台湾海峡阻挡没有海军的共产党。但十年后呢,百年后呢? 那时候若是共产党已经有了海军,资源和粮食储备皆不及大陆的台湾又如何阻挡敌军的进攻,这一退退去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那么多,而且蒋介石也明白,若真是退守了台湾,再反攻回来的机会极其渺茫,进可攻退可守也只是一个哄骗自己人的谎言罢了。 而蒋介石很明显也懂得这道理。所以在最后他虽然退居台湾,但是仍在大陆留下了自己的势力。 这一股股的势力分散在各省各地,对于当时的新中国也构成了一股股极大的威胁,我们现在所看的京剧《打虎上山》,也正是当时的国民党留存下来的部队联合了当时山上的土匪,要对抗解放军的战略之一。 但是最终我们现在透过历史来看。终究共产党是天命所归,在当时不仅顺应了天时也得了民心,人民是拥护共产党的,所以蒋介石也不由得发出了感叹:有这样的军队,再想回大陆就难喽。 李宗仁再三逼蒋出国 然而迫使蒋介石最后去了台湾的最直接原因,还是因为他的一生之敌李宗仁。 李宗仁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人,他的军队曾经被称为绒马生涯末日黄花。泛指他的桂系军一直致力于战争中,并且每到关键时刻总是发挥出关键的作用。 李宗仁一生参与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最为光辉的自然是北伐战争和台儿庄大捷,在北伐战争中李宗仁贡献的力量不可忽视,而在徐州台儿庄中阻挡了日军的一次重大进攻,这对日本的攻势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同时也为南方的军民起到了极大的鼓励作用,在当时鼓舞了我们的信心,打击了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而在政局上他也是唯一能和蒋介石掰手腕的人。 在双十协定之后,蒋介石独揽大权。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蒋介石搞一党独大,以全票当选了当时的国民政府总统,而副总统他提议的人是孙科。 蒋介石并不想让李宗仁当副总统,因为如果这样的话他的权利势必会受到阻挠,但是李宗仁依然以大部分的票数当选了副总统。 李宗仁当选了副总统后,蒋介石依旧在幕后操纵政局,李宗仁对于这种现状感到非常的无奈与失望,加上我党的地下党人乘机散播谣言掀起舆论,让李宗仁与蒋介石二人的关系急转直下,出现了冷战的情况。 而在国共两党准备和谈前,就表达意见,蒋介石如果留在国内会阻碍和谈成功,希望蒋介石出国。于是在李宗仁的示意之下,南京的《救国报》极力煽动舆论让蒋介石出国是国家和平的有力基础。 在南京解放后,南京国民政府迁都到了广州,将广州作为临时的办公地点,但是蒋介石下野之后,总统李宗仁却到了桂林,在桂林游山玩水迟迟不回广州办公,他提出条件需要国防部完整的指挥权,免除蒋介石的军政权力。 他不愿当蒋介石的提线傀儡,要逼蒋介石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如果不同意他就不回去,蒋介石迫于无奈放手了政权,这次交锋中李宗仁获胜了。 蒋介石一再表示:“他们逼我下野是可以,要我亡命就不可以。”李宗仁则一再逼其表态。 蒋经国曾记到: 三十八年四月间,父亲在上海支撑危局,谁知李宗仁竟写了一封信来,要求父亲离开上海;父亲离开上海的时候,并没有说出要到的目的地,座舰到达舟山,也没登岸,祇是到附近的许多小岛上去视察,前后在海上漂泊了十天,真是乾坤万里,沧海茫茫。 处在这样逆境、绝境,无论谁都要心灰意冷,走投无路的,而父亲却泰然处之,在日记上写道:“只要前进,不变其方向,即使无路处,亦可新辟道路,达到目的。” 父亲正当此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准备力挽危局的时候,李宗仁突然从桂林来了一封信,那时,他不但滞留桂林,不到广州处理公务,而且还要写信来向父亲谈条件,他要索取已经运到台湾的库存的黄金,并且要父亲不要再问国事,建议最好早日出国。 在这内外夹攻的环境中,父亲的内心沉痛,是不难想象的,因此用坚决的态度,给李宗仁复信,大意是说,“你要求我出国,这是办不到的,因为我不是军阀,至于要求我不管政事,这是可以答应的,明天起我就可以不管。” 从这段中可以看出蒋介石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迫于李宗仁从而做出的决定,李宗仁的胁迫使得蒋介石心灰意冷,最终离开大陆前往台湾。 蒋经国曾记到:“在这内外夹攻的环境中,父亲的内心沉痛是不难想象的。”前往台湾,是李宗仁再三逼他出国导致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ly/20060.html
- 上一篇文章: 蒋飞福建经济分析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