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胜中国保监会发展改革部副主任

本文刊登于《当代金融家》杂志年8月刊(杂志全球发行,每月8日出刊,定价:80元/本,全年元),本文为8月刊封面文章《金融供给侧回顾与前瞻》组稿之一,原题为《保险业发展方向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与国内其他金融领域和发达市场保险业相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能够匹配需求的有效供给还不充足。针对保险的金融属性、负债模式、投资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讨论,对于行业找准定位、更好地服务供给侧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作为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供给侧改革、服务供给侧改革以及改善自身供给结构等方面,需要监管和行业开展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保险业服务供给侧改革实践

在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部署方面,保险业有两个着力点:一是作为完善金融体系的一部分,要加快行业自身发展,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能力。二是作为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要在服务实体经济、保障经济社会稳健运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整体改革提供包括风险保障和资金供给两方面的保险服务支持。过去一段时期,保险业围绕以上目标双线发力,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第一,深化保险改革,提高行业有效供给能力。近年来,保监会积极推进保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改革、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保险产品监管改革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着力提升行业供给能力。例如,近期商业车险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铺开,车均保费较改革前下降了5.26%,商业三责险责任限额提升了17.4%,进一步贴近了消费者的需求,增强了保障力度。又如,农业保险实现总体保障水平提升5%,赔付率提升10个百分点,对农业、农民的保障得到持续提升。再如,保险资金运用改革稳步推进,在十三项资金运用新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可投资基础设施的行业范围,增加了PPP投资模式,保险资金的供给结构更加多元,保险资金在支持国民经济建设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服务实体经济,助推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行业认真落实“保险业姓保”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和保险资金的长期优势,积极参与多个领域的风险管理,为实体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保障。例如,正在开展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试点,用来承保重大技术装备的质量风险和责任风险,试点以来为企业提供了多亿元的风险保障,推动了重大技术装备的市场化应用,支持了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又如,持续推动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保险增信服务,年支持小微企业及个人获得银行融资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再如,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优势,为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实体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截至年底,保险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7万亿元,在项目选择过程中充分贯彻了“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要求。

第三,积极参与公共服务,改善社会和民生保障水平。一是大病保险目前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人群超过10亿,使参保群众的大病报销比例普遍提高10?15个百分点,帮助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安全网的建设。二是实施并推广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承保标的近20万个,为居民提供风险保障亿元,在辅助政府防灾减损、补偿重建等方面,正在成为有效抓手。三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责任保险,探索发展社区综合保险、医疗责任保险、校方责任保险等,服务城市管理体制创新,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四是围绕脱贫攻坚战略,全力打造以大病保险、农业保险、小额保险等为主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以小贷险、学贷险、农险保单质押贷款等为主的保险扶贫增信体系,以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等为主的保险扶贫投资体系,全方位助力脱贫攻坚。

当前行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总体来看,保险业服务供给侧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其他金融领域相比、与发达市场保险业相比,行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能够匹配需求的有效供给还不充足。与政府、社会和公众对保险业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行业发展时间不长,自身积累不足,人才、技术、管理水平等亟待加强等内因外,也存在社会认知、政策支持、外部环境制约等因素。

首先,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大,制约产品端和资金端的供给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期限错配。一方面是“长钱短用”,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缺乏大量长久期的固定收益资产,导致寿险业整体上的负债期限长于资产期限。另一方面是“短钱长用”,部分公司为了扩大规模或应对满期给付及退保压力,大量销售实际期限较短、成本较高的高现价产品,为满足收益需求,所获取的保费往往投资于流动性较低的权益类或另类资产,蕴含了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二是收益率错配。保险资金具有逆周期性特点,市场平均投资收益率降低时,保费收入易,保险投资难。反之,则保险投资易,保费收入难。近年来,全行业保费持续快速增长,但高收益的优质资产越来越少。如果市场可投资产不能覆盖负债成本,保险公司将出现利差损。如果产品实际利率达不到客户预期,保险公司将面临较大的退保压力。综上可见,一方面,期限错配和收益率错配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经营效益等造成较大压力,对公司的业务结构、产品策略等形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资产和负债两端长期不平衡,形成负向互动,也制约了保险产品和保险投资的有效供给。

其次,公司治理约束不足,影响行业主体发展水平。近年来,部分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公司发展与国家和行业导向出现了偏离,引起社会舆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ls/1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