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史清代进行的大规模全国地图测绘
北京白癜风价格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中国测绘史》第2、第3卷(测绘出版社) 中国测绘史学习笔记 清代进行的大规模全国地图测绘 撰文:老村长 年10月11日于北京 中国进行大规模全国性地图测绘,始于清初康熙年间(年)。清代(~年),先后进行过3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全国地图测绘活动,即康熙年间《皇與全览图》、乾隆年间《乾隆内府皇舆图》和光绪年间《清会典图》的测绘。为测绘这些地图,首先进行了大规模的全国经纬度点测量。清代进行的全国地图测绘,对清王朝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测绘技术的发展,还为后来测绘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测绘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清代测绘全国地图的历史背景 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金天聪十年(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清顺治元年(年)爱新觉罗·福临入关,定都北京。到康熙年间,逐步统一全国,生产力也有发展。但是,国内的阶级和民族矛盾仍较突出,英、俄、西、葡等西方国家也觊觎和侵扰中国沿边、沿海地带。国家疆域的统一维护与巩固发展,都需要加强国土测绘工作。 康熙皇帝(来自互联网) 爱新觉罗·玄烨(~年,年起即位,年号康熙),不仅重视政治、军事,还重视科学技术。他学习并懂得中国传统和西方的测量学、天文学等梗概,知晓测绘在加强国防、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康熙二十五年(年),他要求“厄塞山川,风土人物,指掌可治,画地成图”。康熙二十八年(年),在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过程中,引起了康熙皇帝对疆界地图测绘的重视,他认定疆界地图是防御外敌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的一项重要工作。此时,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加之外国测绘技术不断传入,为开展全国性大规模地图测绘创造了有利条件。康熙三十七年(年)法国传教士巴多明来华传教,沿途详细查阅各省地图,发现府县城镇的位置与实地不符甚多,便上奏玄烨建议重新测绘全国地图。西洋传教士的劝奏及中国旧地图存在的问题,确立了康熙皇帝实地测制全国地图的决心。经过历时10年的多方面准备后,于康熙四十七年()开始大规模的全国地图测绘,至康熙五十七年(年)历时10年,完成了除新疆哈密以西及西藏部分地区以外全国地图的实地测绘,编制成《皇舆全览图》。 乾隆皇帝(来自互联网) 康熙年间测绘《皇舆全览图》时,新疆哈密以西及西藏部分地区地图测绘因战乱未能完成。由于康熙年间的测绘未达哈密以西及西藏全部,而且第一次测绘后过了近半个世纪,行政区划、地貌和地名等已发生了不少变化,新的疆域已入版图,对其情况需要迅速掌握,以便治理。为此,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于乾隆十二年(年)平定准葛尔部上层贵族叛乱后,历时5年完成了新疆及西藏地图测绘,编制成《乾隆内府皇舆图》(又称《乾隆十三排地图》)。至此,标志着中国首次实测全国地图的最终告成。 光绪皇帝(来自互联网) 乾隆年间进行全国地图测绘之后,测绘技术随着国势的衰弱和闭关锁国而落后,很长时间未进行大的测绘活动。自道光二十年(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加剧,统治者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地位,掌握全国现势情况,急需现势性好的地图。而清初测绘全国地图后,测绘工作在长达多年的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而实地发生了很大变化,已有地图难以满足需要。另外,许多省的旧地图因年久及战乱,已经失散,存在没有地图可用的状况。为此,光绪十二年(年)决定续修《大清会典》,同时决定测绘编制《清会典图》,并以之作为《大清会典》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进行了清代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全国地图测绘活动。 《清内府统一舆地秘图》局部(来自《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 二、《皇舆全览图》的测制 康熙年间,为保证测绘全国地图的精度和规格的统一,必须首先在全国测定经纬度点,作为测绘地图的控制基础。当时,采用两种方法测定地面点的经纬度:一是用天文测量方法直接测定;二是采用三角测量方法,并量测起始边长或基线,依据已测经纬度点推算出各三角点的经纬度。由于三角测量方法较天文测量方法容易得多,而且精度也能保证,故决定以天文测量方法测定部分重要点的经纬度作为控制点,而大量的点则采用三角测量方法测算。康熙年间进行的经纬度测量,以外国神甫雷孝思、杜德美等人为主,中国测绘技术人员参加,组成测量队,携带从西方购买的及自制的测量仪器,从康熙四十六年(7年)开始分批赴全国各地测量。据史籍记载,经过10年测量,共测量和推算出比较重要的经纬度点个,除新疆西部及西藏部分地区未测量经纬度点外,在包括台湾、海南岛在内的全国陆地布测了稀疏不匀的经纬度控制点,使测绘全国地图有了控制基础。 康熙四十六年(7年),为保证地图测绘质量,康熙皇帝命传教士张诚首先在北京及其他附近进行试测,绘制成《京师地图》,康熙皇帝亲自校勘后认为较旧图准确,才决定展开大范围的地图测绘。康熙皇帝把疆界及邻海省区地图测绘作为重点优先安排,于康熙四十七年至四十九年(~年),首先完成东北地区地图测绘。翌年,为加快测图进度,玄烨将测绘人员扩充并分两队,先后完成喀尔噶蒙古(今蒙古国)、陕西、山西、河南和江南各省地图测绘,又测绘四川、云南、贵州、湖广的地图。曾两次派人赴西藏测绘地图,珠穆朗玛峰是在第二次测绘时标注在地图上的。由于战乱,哈密以西地图未能测绘。到康熙五十七年(年),除新疆、西藏外,关内15省(包括台湾)及关外蒙古各地地图的测绘全部完成。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自康熙五十一年(年)开始,由法国传教士杜德美负责编制《皇舆全览图》,历时8年,于康熙五十八年(年)编成。 康熙年间进行的全国地图测绘,以测定的经纬度点为控制,在野外采用罗盘仪交会目标点,经实地勘察,将地物地貌测绘出来,地图比例尺约为1︰40万至1︰万。地图上,用上细下粗双线符号表示河流,用笔架式符号表示山脉位置、走向和范围,用不同形状记号性符号表示府、州、县和城镇的位置,用点组成线表示省界。基于实测编成的《皇舆全览图》,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以先测量全国经纬度点为控制,用仪器实地测绘的全国性地图,取得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也罕见的,为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领土完整提供了可靠的测绘保障。 《乾隆内府皇舆图》局部(来自《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 三、《乾隆内府皇舆图》的测制 到乾隆中叶,经过数年征战,整个西部业已平定,清皇朝巩固了西部地区的统治,全国版图得以确定。同时,生产发展,人心安定,使清代臻于鼎盛。为掌握全国情况和治理国家,乾隆皇帝决定开展西部地区的大规模测量。这次经纬度点测量,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乾隆二十一年(年)2月开始,由大臣何国宗总负责,分两路测定天山西部和北部经纬度点及地图测绘,同年10月结束;第二步,乾隆二十四年(年)5月开始,由数学家明安图总负责,继续完成天山南部及西藏未测地区的经纬度点及地图测绘,到翌年三四月间结束。共测定经纬度点93个。乾隆年间的测量与康熙年间的测量在技术上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乾隆年间的测量以中国人总负责、外国个别传教士参与,而康熙年间的测量以外国传教士为主、中国人参加,说明中国测绘技术力量有所增强。康熙年间和乾隆年间进行的两次大规模测量,第一次获得了中国全国版图内的共个经纬度点的成果,其中采用纯天文测量方法测定的经纬度点个。 在测定经纬度点之后,即行展开地图测绘工作。以乾隆年间测绘的新疆和西藏地图,结合局部修改的《皇舆全览图》为基础,并参考《西域图志》《皇舆西域图志》等资料,于乾隆二十五至二十七年(~年),编制成《乾隆内府皇舆图》。该图以北京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分幅编号,全图共幅,以纬度从北向南每隔5度为一排,依次分编为13排,故又称《乾隆十三排图》。该图的编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首次测绘全国地图的大业告成。图上完整地表示了乾隆时期已经固定下来的中国版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福建舆图》局部(来自《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 四、《清会典图》的测制 为续修《大清会典》,清廷于光绪十二年(年)十月成立会典馆。光绪十六年,在会典馆下设画图处,主持全国《清会典图》测绘工作。各省为完成本省地图测绘,为编制《清会典图》提供资料,大多数省成立了舆图局等测绘机构。测绘展开前,会典馆两次发出通知,规定了图例符号、地图规格等技术要求,并要求一年完成,但实际上从开始到完成,各省有先有后,前后约10年时间。 为保证测绘编制《清会典图》之需要,清末光绪十五年至二十五年(~年),重新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经纬度及三角测量。测量方法主要是:以太阳午正高弧定纬法测定纬度,以月食定经度法测定经度。有的省以清初测量的经纬度点数据为基础,以分率法推算纬度,以弧三角法推算经度。这次经纬度测量,按会典馆规定测量了县以上行政机关驻地的经纬度值,全国约点。 这次地图测绘是在国力虚弱、人民生活困苦情况下进行的,国内当时没有测绘仪器制造厂,所用仪器尽量利用原有的,或新从国外购买和自行制作。测绘方法较清初略有进步,但又不同于近代测绘技术,具体方法是:全部测图以经纬度点为平面控制。方位角用指北针测量。距离平地用测绳、尺杆测量,山地用三角测量方法测量。高低用象限仪或矩度合象限仪测量。地物地貌测绘方法大体有三种:一是用交会法测绘地物地貌的特征点绘出图形;二是测出有关地物间角度及距离,依数值绘图,类似于今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测绘地图;三是在边远和困难地区,采用勘查方法,草绘地图内容。测绘步骤是:以县或一个地区为单元分别进行,先测绘城内后测绘城郊和农村;城区测绘后,出城门沿大路前行,遇山测山,遇村测村,遇水测水。 以各省历时10年测绘的地图和编写的图说等资料为基础,于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编成了包括《清会典图》的《大清会典》。同年九月,《大清会典》由京师官书局石印。《清会典图》由上海中华书局石印。各省测绘州、县地图后,编制成府、州、县地图集,府、州图有文字说明,县图附有沿革、疆域、天度、城署、山水、乡镇屯站、职官等格表。 光绪年间进行的这次测绘,是清代进行的最后一次全国地图测绘,测绘技术人员全部为中国人,标志着中国测绘技术有新的进步,使中国测绘事业再度兴起。这次测绘,不仅测定了全国经纬度点网和测绘全国地图,而且有16省编制了本省地图集,取得了丰富的测绘成果。 《皇朝一统图》局部(来自《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 五、清代全国地图测绘的贡献及遗憾 清代进行的全国地图测绘,在中国乃至世界测绘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出了诸多历史性贡献。 首次布测了全国经纬度点控制网。清代以前,中国也有全国的和大区域的舆地图,但大多是根据少量经纬度点,按地方调查造送的地图编绘的,没有预先进行大规模的控制测量。清代,根据测绘全国地图的需要,进行了两次全国性经纬度及三角测量,第一次在康熙、乾隆年间,共测定经纬度点点;第二次在光绪年间,共测量经纬度点余点。清代进行的经纬度点测量,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进行的全国性大地测量,所构成的经纬度点控制网,为测绘全国地图提供了控制基础,保证了测图精度,标志着中国测绘技术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首次完成全国地图实地测绘。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进行的两次地图测绘,不仅开启了中国乃至世界上以经纬度点为控制测绘全国性地图的历史,而且标志着中国首次测绘全国地图的大业告成,完整地表示了当时已经固定下来的中国版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康熙年间测绘的《皇舆全览图》,其覆盖面积之大、测量精度之高、测绘速度之快,不仅在中国史无前例,在世界上也属地图精品,正如英国现代地图史学家李约瑟赞誉《皇舆全览图》所说:“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更好、更准确”。 行使和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测绘并公布国家领土重要地理数据,是国家政府行使领土主权的一种体现。康熙、乾隆年间进行的两次全国地图测绘,首次完成了全国地图的实地测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康熙五十一、五十二年,在台湾测量经纬度点7处,测绘了台湾省地图,这一实测的精确地图,是《皇舆全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凿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康熙五十六年测绘西藏地图时,测注了珠穆朗玛峰,标明其位置在中国境内,并在《皇舆全览图》上用满文标注珠穆朗玛峰名称,这是珠峰测绘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英国人在咸丰二年(年)测量此峰并擅自命名为“埃佛勒斯峰”早年,比印度人测量此峰也早年。这一名称也是新中国给此峰正式命名的依据。 推动了中国测绘技术的进步。从清初《皇舆全览图》的实地测绘,到《乾隆内府皇舆图》的补测修编,再到清末《清会典图》的测绘,说明了清朝统治者对全国基本地图的测绘是非常重视的;参加测绘技术人员也经历了以外国传教士为主、中国人参加,到中国人为主、传教士为辅,再到中国人独立测绘的转变;这3次测绘中,均采用了天文测量、三角测量方法来建立全国经纬度点网,并以此作为控制基础测绘全国地图,标志着中国传统测绘技术向近代测绘技术的演进。 为后来测绘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清代进行的3次大规模全国测绘中,构成了全国经纬度点控制网,不仅为当时测绘地图提供了控制基础,而且到民国初年测绘1︰5万、1︰10万比例尺地形图时,仍以清末测量的经纬度点作为主要控制基础;依据实地测绘编制的《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皇舆图》和《清会典图》,成为在一个长时期内编绘地图的重要依据,如乾隆年间测绘的《乾隆内府皇舆图》,是编绘《皇朝一统图》《皇朝中外一统舆图》《清朝地理图》等地图,均以《乾隆内府皇舆图》为蓝本。光绪年间测绘《清会典图》时,从中央到各省都成立了测绘机构,不仅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两级测绘机构的管理体制,而且为后来建立国家测绘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但是,清代进行的测绘也有许多遗憾。如《皇舆全览图》测绘编制完成后就藏之内府,只有皇帝和极少数王公大臣才能看到,严重地妨碍了测绘成果应有作用的发挥。康熙年间测绘全国地图时,外国传教士受皇帝委派在中国测绘地图时另有目的,皇帝对外国传教士过于信任而疏于防范,致使《皇舆全览图》复制本及其全部原始测绘资料被外国传教士带回本国,为帝国主义后来侵略中国开了方便之门。康熙年间测绘全国地图,在世界测绘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无论在组织、技术和测绘成果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但当时皇帝和官员没有及时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更没有认识到积累资料和保存档案的重要性,十分遗憾。而法国人杜赫德却依据传教士带回的资料,编写了《中国地理历史政治及地文全志》一书,于雍正十三年(年)在巴黎出版。中国则在《皇舆全览图》测制完成年后,才由翁文灏于民国十九年(年)根据杜赫德的书,编写出《清初测绘地图考》一文发表。从康熙年间《皇舆全览图》测绘到光绪年间《清会典图》测绘多年间,再未进行大规模的测绘,所测地图也未能及时更新,导致中国测绘技术停滞不前。此外,清代所测绘地图比例尺较小,不具有现代地形图的实用特征。 注:本文在学习《中国测绘史》第2卷(测绘出版社,)、《中国地图学史》(喻沧、廖克编著,测绘出版社,)等测绘历史文献基础上综合编撰而成。 版权归作者老村长所有。 客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jy/17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美华裔惊人预测中国经济永远超不过美国欧洲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