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的最后10年,对祖国统一有贡献,但
白癜风在哪家医院治疗最好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年1月13日下午3点50分,时任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的蒋经国突然因病去世,消息传到大陆,普遍深表遗憾,经过深思熟虑后,当天我党发出唁电:“惊悉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向蒋经国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短短的39个字,透露出对蒋经国突然去世的震惊和惋惜之情。 蒋经国的突然离世,影响重大,尤其是对祖国和平统一事业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邓小平晚年回忆蒋经国也曾叹息,如果蒋经国还活着,两岸统一事业不会像现在这么复杂。 那么蒋经国生前曾如何处理两岸统一?期间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历程?下面就说这件事。 ▲蒋经国晚年 矛盾重重 年4月5日清明节当天,蒋介石在台北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消息传到中南海,毛主席无奈叹息:知道了。之所以如此遗憾,是因为当时两岸正在着手准备大陆领导人访台,甚至已经商定好了人选,但蒋介石的突然去世让这项工作面临了巨大阻碍,之后不了了之。 蒋介石去世后第二年,毛主席也以83岁高龄与世长辞,之后新中国在华国锋叶剑英的领导下,迅速粉碎“四人帮”,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革”动乱。到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巧合的是,同样是在这一年,台湾地区也“改朝换代”,蒋经国结束了长达六年的“行政院长”生涯,正式上任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 由此,邓小平和蒋经国,这两个曾经的同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再一次因为命运的巧妙安排,一起站在了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上。 ▲蒋经国(右) 毋庸置疑,邓公和蒋经国共同面临的最大议题,就是两岸统一。当时距离年已经长达30年,期间两岸经历过军事对抗(金门炮击战),也经历过同仇敌忾对抗美帝分裂(六十年代)。 无论如何,两岸人民都迫切希望着祖国统一。对此,年长6岁的邓公率先垂范,作出让步,先一步释放出了巨大善意。 年元旦,全国大人常委员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呼吁两岸开启和平谈判。 同一天,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徐向前,也公开发布了《关于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炮击的声明》,提出“台湾是我国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宣布从即日起停止长达20年的炮击行动。 ▲徐向前晚年(左) 与此同时,为了化解敌意,我军不再对台湾、大小金门岛,空飘宣传品;前线广播电台改成海峡之声,且尽量回避使用刺激性词汇;公开邀请蒋经国等在台大陆籍领导人回大陆探亲,称“奉化茔墓修复一新,庐山美庐保养如故”。 这还不够,除了行动上的善意,理论上也实现了突破。年9月,叶剑英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称两岸如实现和平统一,台湾将享受高度自治权,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都可保持不变....这就是著名的“叶九条”。 邓公后来曾说,“叶九条”其实就是后来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叶剑英晚年 为了打破两岸对抗局面,在邓公的指示下,大陆方面频频示好,希望重启两岸统一的和平谈判。对此,蒋经国是如何应对的呢? 很遗憾,当时面对邓公抛来的这么多“橄榄枝”,蒋经国并没有选择接受,他表现出了极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光复大陆”,实现统一大业,回归故土,但另一方面又深知自身“武功不够”,对当年在大陆的溃败留下了阴影,且担心统一后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这种非常矛盾的心理,与蒋经国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事后证明,在两岸统一问题上,蒋经国在上任初期缺乏魄力,瞻前顾后,疑虑重重。面对大陆的频频示好,不仅选择了拒绝和对抗,还极力渲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与大陆提出的和平统一相差甚远。 ▲邓小平晚年 面对蒋经国的对抗,邓公后来是如何应对的呢?他没有让步,反而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一国两制”,帮助两岸统一事业找到了新的方向。 开始破冰 年1月,在当年“叶九条”的基础上,邓公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并且在当年接见著名著名美籍华人陈秀梅和香港著名作家金庸的时候,多次反复提及两岸和平统一的构想。此举目的很简单,就是向蒋经国传递一种美好心愿:“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邓小平的这些话,最终都通过不同场合传递到了蒋经国的耳朵里。同年4月,蒋介石去世七周年之际,蒋经国写了一篇悼念文章《七年的思慕和信念》。 跟以往不同的是,蒋经国在这篇文章里表现出了浓浓的思乡情结,他说“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众所周知,蒋介石晚年迫切想回大陆,甚至给自己选好了定居的位置,就是江西庐山的美庐别墅;去世前为自己专门选了一块墓地,是跟家乡奉化景色相似的桃园县大溪镇;他的遗体至今也都没有下葬,因为蒋介石生前曾交代说:“以待时机,归葬故乡”。 蒋介石晚年的这种思乡情愫和想要实现统一的愿望,相信必然影响到了时刻陪伴在身边的蒋经国。所以在年,蒋经国悼念蒋介石的时候,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这种对家乡和故土的思念。 ▲蒋介石与蒋经国 事实上,蒋经国的这个微妙变化,很快就被我党捕捉到了。同年7月在邓公的安排下,邓颖超亲自参与谋划,让著名民主人士廖承志以“同窗”的名义,给蒋经国写了一封公开信——《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邓小平对这封信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从信的内容到结构,甚至措辞,都十分重视。这封信后来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以廖承志和蒋经国两人的私人交往为线索,以小见大,从细节着手,表达两岸人民迫切盼望统一的民族大义。 这是一封蕴含丰富感情的信,蒋经国一开始不愿给予回应,因为当时台湾对大陆还是采取“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后来是由宋美龄代为回复,婉拒了廖承志访问大陆的请求。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不过即便蒋经国迟迟“不接招”,邓公依然没有退缩,同年,他继续提出了国共实行第三次合作的伟大构想,后又借助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两岸之间保持秘密沟通。 要说邓小平为什么对蒋经国如此信任?其实源于几十年前他们在莫斯科的同窗时光。当时邓小平与蒋经国都在莫斯科上学,蒋经国曾对年长6岁的邓小平非常佩服,后来蒋经国在苏联十多年,不仅加入过苏联共产党,还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宣布与蒋介石断绝父子关系。 应该说,蒋经国不同于蒋介石,骨子里对共产主义没有特别根深蒂固的痛恨,因此在这种情谊下,在邓公指示下大陆频频出手,打感情牌,希望唤醒蒋经国的爱国之心。 虽然过程漫长了点,但事实证明这不是白费力气,后来效果慢慢开始显现。从年到年,台湾多个主流报纸,接连发表关于统一的学术论文,岛内学者对两岸统一的方式也开始提出讨论,并且颇有成效。 比如年5月,台湾《青年时代》公开发表了一篇《台湾对统一的看法》,提出了和平统一的四项条件:第一,自卫权,包括统一前后购买防御性武器;第二,统一后,任何一方不得改变谈定的条件;第三,台湾完全自治;第四,适当的国际地位。 这是蒋经国上任后,台湾方面首次公开向祖国大陆提出了和谈的条件,意义重大。一个月后,年6月,邓公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北大学教授杨力宇时,提出了著名的“邓六条”。其要点是: (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2)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和地方谈判。 (3)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两个中国”。 (4)“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不现实的。 (5)坚持一个中国。 (6)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邓小平和廖承志 时间来到这一步,两岸统一已经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从之前的强势对抗,慢慢变得温和,并逐渐开始交流,甚至一度公开讨论统一的方法。这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为后来彻底打破僵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看见曙光 年的“华航事件”,对两岸统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当年5月3日,一家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以下简称“华航”)的波音F型货机,在从泰国曼谷飞往香港途中,机长王锡爵突然将飞机转航大陆,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随后,王锡爵强烈要求在大陆定居,并与大陆家属团聚。 这件事发生后,一开始蒋经国还是抱着“三不”政策,要求华航找第三方参与谈判,但很快被大陆拒绝了,大陆当时提出,这不是政治问题,就是单纯的民航事件,应当由航空公司自己处理。 后来经过长达十天的对峙后,蒋经国同意由华航与大陆航空公司直接谈判,最终除了王锡爵本人强烈要求留在大陆,飞机、货物以及其他机组人员都安全返回了台湾。 “华航事件”的圆满解决,在大陆和岛内都引起极大反响,民心不可违,事实证明,这为第二年蒋经国痛下决心,为统一作出大量举措,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 ▲王锡爵 年3月,身为蒋经国秘密特使的沈诚受邀访问大陆,杨尚昆亲自接见了他,并致函给蒋经国,邀请国民党派代表到大陆谈判。 同年9月,沈诚去台北看望已经病重的蒋经国,蒋经国说:我正在研究他们(中共中央)来的那封信的处理问题,信已给老夫人(宋美龄)看过了,她表示好好研究一下再做决策。他们的诚意,我有同感。 除了慎重考虑派代表到大陆谈判,同年7月,蒋经国还下决心解除了台湾已经实行35年的“戒严令”,同时解除党禁、报禁;当年10月,他又解除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禁令,同意在台大陆同胞每人每年以一次为限,访问大陆,每次可停留3个月。 开放探亲的消息一出,当天办妥赴祖国大陆探亲的台湾民众就有人,此后半年之中,申请者多达14万人之多,其中有6万多人成行。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老兵到大陆探亲 事实上,这些措施都是立竿见影的。当时,不仅台湾各地出现了探亲热,并在探亲热的带动下,迅速兴起了观光热、考察热、出版热、采访热、通商热、影视热,就连祖国大陆也相应出现了台湾热。 当人们看到来自大陆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与来自台湾的游子亲密相拥的时候,两岸关系达到了自年以来的最高点,和平统一的曙光似乎不再那么遥远。 意外发生 年的诸多政策,都表明暮年的蒋经国在两岸和平统一上,已经有了根本的思想转变。 他晚年病重后曾说,自己不想当中华民族的罪人,他要对历史有个交代,因此解除戒严、解除禁令、开放探亲、两岸密谈等等,可能就是蒋经国晚年对历史的交代。 这些措施对促进两岸交流,以及推动和平统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蒋经国晚年能痛下决心走到这一步,实属不易。期间,大陆更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理论上、实践上都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 所有中国人都热烈期盼着统一尽快到来,这将是载入史册的伟大历史时刻,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迫切心愿。 ▲蒋经国晚年(左) 但是,所有人都没料到,天不假年,还没等到蒋经国进一步推出更具体的行动,竟突然撒手人寰。 据曾担任蒋介石和蒋经国的侍从副官的翁元回忆,年1月13日下午,蒋经国突然大口吐血,迅即引发休克及心脏、呼吸衰竭。虽然医生紧急抢救,但蒋经国还是于当天下午3点50分去世。 从年上台到年去世,短短十年间,蒋经国对两岸统一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一开始的对抗和“三不”政策,到后期的慢慢接受、痛下决心,为两岸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但,最大的遗憾是,这些改变来得太晚了,年的蒋经国已经是病情重笃,他自己也深知将不久于人世。 不可否认的是,蒋经国的突然离开让两岸人民,尤其是大陆方面感到措手不及。邓公晚年曾对蒋经国的突然去世感到遗憾,称可惜蒋经国死得太早,称如果蒋经国还活着,两岸统一事业不会像现在这么复杂。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jji/20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蒋述丨台湾从自古以来讲起文字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