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语史稿汉语的近亲有哪些
汉语的近亲都不近 我们知道英语和德语是近亲,盎格鲁-撒克逊人大概在一千六百年前离开欧洲大陆来到英格兰,由于地理上的隔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即便现在,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相似度也在70%左右。 ▍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日耳曼人是同族。 汉语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分支,这就是汉语的方言。一般将汉语的方言分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然而这七大方言,除了语音有区别,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差别不大。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不同方言间已经无法正常交流了,因此应该算作不同语言。 ▍对很多北方人来说,粤语和外语没多少区别 实际上,我们应该知道,语言的分类是一个政治学问题,而不是一个语言学问题。就比如这届世界杯大热的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国原本同属南斯拉夫,民族都是斯拉夫人,语言相通,只不过塞尔维亚人用西里尔字母拼写,克罗地亚用拉丁字母拼写。语言学家认为他们是同一种语言,但是两个国家都坚称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对于汉语来说,情况则相反,台湾有一些人坚决将台湾的闽南方言称之为“台语”,这当然是大陆不能够容忍的。 ▍台湾方言地图 要想知道汉语有没有近亲,首先应该弄明白汉语有哪些特点呢? 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区别 语言学家把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成四种,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我们能够经常见到的主要是前三类。 汉语就是典型的孤立语,每个字(语素)都可以当作独立意义的词来使用,比如“作家”是由两个字构成的,其中“作”和“家”都可以拿出来当作独立的词来使用。 日语是典型的黏着语,这类语言有很多词缀,他们通过在词根前后加词缀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比如:“食べさせられる”(被要求吃)中,“食べ”是词根,“させ”(使、要求)、“られ”(被)都是词缀。 英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因为英语的动词有屈折变化,如:play(玩)可以变化为playing、played等。 复综语主要是一些印第安语,这类语言的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有点类似于黏着语,一个句子是由词加上诸多词缀扩充而成。 然而,以上是较为粗疏的分类。要想弄明白汉语的特点,必须要有一面镜子作为参照物。除了汉语外,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英语,那么我们就把汉语和英语做个比较。 下面我们看一下汉语和英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区别,我们这里只列出了差异比较明显的几条。 从语音上看,汉语有声调,如“妈麻马骂”之类,而英语没有;英语有复辅音,如“spot”中“sp”就是复辅音,汉语的辅音有22个辅音,其中“ng”虽用两个字母表示,实际上却是单辅音-。 从词汇上看,汉语的语素多是单音节,英语的语素单音节和多音节都有不少;语素构成的词,汉语多是双音节的,英语则多是多音节的。比如汉语中“校长”是双音节词,这个词由两个语素“校”和“长”构成,它们都有独立的意义;而英语中“schoolmaster”(校长)是多音节词,构成这个词的两个语素“school”和“master”都是多音节的。 从语法上看,汉语有丰富的量词,如“个、只、头”等,而英语则没有;英语的动词有时态变化、名词有单复数,而汉语没有。 汉语的特点搞清楚了,想来具有类似特征的语言就是汉语的近亲了。 汉语的近亲 《汉语史稿》将汉语划归为汉藏语系。所谓语系,是根据语言关系在历史上的亲疏远近划分出的类,其下还有:语族>语支>语群>语言。《汉语史稿》将汉藏语系分为两类:汉台语群和蔵缅语群。 ▍《汉语史稿》对语族、语群的理解和现代语言学界有所出入 上图中,可以看出《汉语史稿》把越南语当作汉藏语系的一支。大体看起来,越南语和汉语确实有几分相似之处,比如越南语也有声调,也是孤立语,而且长期使用汉字,直到年才改用拉丁字母。但是现在,学界一般将其归入南亚语系。 原始的越南语是没有声调的,后来由于韵尾的不同,产生了平、升、降三种声调,大约在南宋时期,因为声母的清浊越南语分化出了六个声调。与之类似的还有侗台语,从词根上来看,侗台语原本是没有声调的多音节语言,类似于台湾原住民所说的南岛语。大约年前,黎族来到海南岛,他们在和其他汉藏语系的先民接触之后,侗台语逐渐产生了声调,同时多音节词汇只保留最后一个音,从而转化为单音节。 ▍凭借汉语拼音大致就能猜出越南语和汉语的对应关系是“共和-社会-主义-越南”。 《汉语史稿》认为汉藏语系有以下共同特点: 1、都有声调(一些偏远地区的藏语没有声调)。 2、大多有-m,-n,-和-p,-t,-k韵尾,而且这六个韵尾有对应关系。 3、构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 4、有量词 汉台语群和藏缅语群的主要区别在语法上。汉台语群说话是“主-谓-宾”的结构,比如汉语:我(主语)吃(谓语动词)饭(宾语);而藏缅语群说话是“主-宾-谓”的形式,比如哈尼语:-ieu-t,逐字翻译就是“我(主语)他(宾语)打(谓语动词)”。 这种主宾谓的形式,在古代汉语还是有所保留的,尤其在否定语中,比如《论语》里有: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其中“莫己知”“毋吾以”“不吾知”都是宾语在前动词在后的形式。这或许就是原始汉藏语在古代汉语中的残留。 汉语相比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主要的一个区别在语法上,修饰名词的时候,汉语会把形容词放在名词前面:漂亮的花;其他汉藏语系则是名词放在形容词前面,比如:哈尼语说“nup’”(公牛)直译过来就是“牛公”。 不过,由于汉语的强大影响力,很多语言受汉语影响句法也在发生改变。比如水语本来是“主-宾-谓”的结构,现在逐渐变成“主-谓-宾”的形式;壮语本来是“中心语+修饰语”,现在大多使用汉语的修饰方式“修饰语+中心语”。 现代学者一般把汉藏语系分为四个:汉、蔵缅、侗台、苗瑶。 ▍现代学者的分类中,汉语与苗瑶语和侗台语的关系更加疏远了。 也就是说汉语和藏缅、侗台、苗瑶是近亲,然而这些语言大约在-年前就和汉语分道扬镳。 说来奇怪的是,虽然地理上靠近,汉语和这些近亲语言之间词汇和语音上的相似性却不大,只在数字和人称代词等基础词汇才能找到同源性。也就是说,虽是同源,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这些语言和学习外语也差不多。 与此相对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语言,虽然语言不是同族,地理也有些距离,但是文化交流密切,和汉语反而却更为接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jji/19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说说丑陋的中国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