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清代县辖政区实践与当代ldquo
一、当代“县下辖市”改革的讨论 年以来,中国小城镇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中,“小城镇”发展战略被视作中国城市化可能的发展路径之一,当时包括费孝通在内的不少学者积极呼吁加强小城镇建设。这就带来了如何处理小城镇在行政建置中的位置问题。在八九十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一直采用的是“撤乡建镇”的政策,即将少数经济较发达的乡升格为镇,以此来解决乡镇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地位等差关系[1]。 但随着镇级发展之间的差异日益凸显,特别是东部有些市镇经济规模很大,但受困于镇级建置,经济权限弱小,行政编制有限,项目的审批权限不够、对外协作资格不足、对上申请级别不够等问题,经济发展遇到很大障碍。不少省份只能通过“强镇扩权”的方式来适当增加部分超级市镇的经济管理权限,但始终存在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不通过整个行政区划体系的制度问题,困扰这些经济强镇的体制弊端始终无法消除。学术界尝试从多个角度破解这一难题,由此将目光投向了在国外包括我国台湾地区已在实行的“县辖市”体制。 年,著名行政区划研究专家刘君德在该年《决策》第4期上发表《县下辖市:尝试一种新的政区制度》的文章,呼吁改进现有乡镇体系,创设“县辖市”。刘君德在文中积极探讨了现有我国市制、镇制存在的种种弊端,主要表现在单一的“镇”政区体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该文指出截至年,中国大陆有个乡镇,其中镇个,占乡镇总数的52.8%。他们均属于同一级最基层行政区,但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乡镇之间的规模、实力发生分化,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乡镇差异显著,若干中心镇人口规模超过10万,显然,现有的乡镇政区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权力小、责任大、能力弱这些通病严重影响这些中心乡镇的施政能力。为此,刘君德提出“县下辖市”的设想,即根据各县域的经济水平、空间格局、城镇体系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未来发展前景等条件,按照一定标准,选择县以下个别规模较大、条件优越的乡镇改设为市。县辖市不是乡镇政区的替代品,而只是发展和完善。 随后,学术界关于县下辖市的讨论迅速开展,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如顾朝林、浦善新合写的《论县下设市及其模式》总结了县下设市模式的优点:保持县级政区相对稳定;有利于实行市县分等、分类管理;减少同级行政区分割;有利于实现地方政府目标等等,也提出了县下设市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导致辖区内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现象,由县下设市导致的行政分割还可能出现效率、公正等方面的问题等等[2]。 刘君德的学生贺曲夫继续深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jji/16954.html
- 上一篇文章: 华侨城启动嘉年华,海南龙沐湾焕新绽放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