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况1、位置。台湾省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34'9"(宜兰县赤尾屿东端)至°18'3"(澎湖县望安乡花屿西端)、北纬21°42'25"(屏东县恒春镇七星岩南端)至25°56'21"(宜兰县黄尾屿北端)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与琉球群岛相隔约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仅公里。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64个岛屿,面积为平方公里(台“总统府”数据)。其中,台湾岛面积为.6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呈纺锤形,南北纵长公里,东西最大宽约公里。目前所称的中国台湾地区除台湾省外,还包括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平方公里(台“内政部”年底数据)。台湾海峡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0多公里,最宽处不到公里,是中国乃至国际重要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都经过这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战略位置极为重要。2、地形。台湾岛是一个多山的海岛,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2/3以上。台湾山系是经由强烈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弧状山系,走向与大陆东南沿海的诸多山脉走向一致,也与台湾岛的走向平行,即有规律地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排列于偏东位置。台湾岛整个地形呈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特征。岛内山脉自东向西依次为台东山脉(亦称海岸山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和阿里山山脉;丘陵自北而南有飞凤、竹东、竹南、苗栗、斗六、嘉义、新化、恒春等;主要平原包括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盆地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群。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地震多发地区。3、气候与河流。台湾纵跨温带与热带,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4—11月为台湾的夏季,最热的7月,全省平均气温为28℃左右,从12月至翌年的3月为台湾的冬季,与长江下游的秋季相当,最冷的2月,全省气温最低的台北市平均气温也在15℃左右,而此时南端的恒春平均气温则仍在20℃以上。一般地区终年不见霜雪,雪线仅于海拔米以上地带。台湾是中国多雨湿润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多在0毫米以上。台湾也是多台风地区,每年的4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台风侵袭期间,尤以7、8月频率最高。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台湾的河流大多起源于中央山脉,向四面散流,注入大海。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多达条,其中长度超过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条,包括浊水溪(.4公里)、高屏溪(.9公里)、淡水河(.7公里)、大甲溪(.3公里)、曾文溪(.5公里)、乌溪(.8公里)。台湾河流受地域限制,流域面积不大,但其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4、自然资源。台湾的自然环境极宜林木生长,加上山岭重叠,林木种类繁多。森林面积约为.7万公顷(台“林务局”年底数据),占全地区土地总面积的58.5%。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5.02亿立方米(台“林务局”年底数据)。近年来为保护环境,砍伐量极为有限。树木种类近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樟脑和樟油的主要产地。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余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是鲔、旗、鲣、鲭、皮刀鱼等南北洄游性鱼类必经途径,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类、中上层洄游鱼类和贝类丰富。台湾除水力、森林、渔业资源丰富外,其他自然资源有限。台湾现已探明的各种矿藏虽有多种,但多数产量不大或开采效益较差。其他金属矿如金、银、铜、铁等蕴藏量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台湾是世界上翠玉的主要产地。台湾地处火山带,地热能源十分丰富,尤以宜兰县最为有名。历史概况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先住民系古越人的一支,是从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年,吴王孙权曾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即今台湾),吴人沈瑩的《临海水土志》就曾详细记载台湾先住民的生产和生活形态,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公元年左右(隋大业年间)大陆沿海居民开始迁徙至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年),移居澎湖地区的大陆汉族居民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公元12世纪中叶,南宋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公元年,元朝政府正式在澎湖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16世纪中后期,明朝政府又恢复了一度废止的“澎湖巡检司”,并增兵澎湖防御外敌侵犯。到明万历年间公文上已开始使用“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大陆沿海居民赴台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将触角伸向东方。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年,荷兰取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年农历四月,南明延平王郑成功挥师进军台湾,并于次年2月驱逐荷兰殖民者。到郑氏政权末期,迁徙台湾的大陆居民已达12万人。郑氏政权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两万余人、战船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成功统一台湾。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下设“台湾”(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义)三县,隶属福建省。年(清雍正五年),改“分巡台厦道”为“分巡台湾道”(后又改为“分巡台湾兵备道”),增“澎湖厅”,定“台湾”为官方统一的名称。19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侵犯台湾。年10月,日本与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年(清光绪元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经营和治理台湾,增设了“台北府”及“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和“基隆厅”。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中国的甲午战争,翌年4月17日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强行霸占台湾和澎湖列岛。从此,台湾经历了50年之久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侵占台湾后,在台北设有总督府,实行总督专制的统治体制,推行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并且利用保甲制度作为警察政治的辅助工具。在经济上,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台湾人民从未屈服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本侵占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台湾同胞组织义军,进行武装游击战前后达7年之久。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至年日本战败投降的50年期间,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群众运动和各种斗争波澜壮阔,席卷全岛,60余万台湾同胞为此付出了宝贵生命。年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宣布将收复台湾、澎湖。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后来又有苏联加入)签署《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了解这段历史就容易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不容置疑,更不容挑战。凡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历史恩怨有所了解的外国朋友,都不难理解今天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全面内战,失败后退踞台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着手进行统一台湾的准备。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背景下,两国为了扩大利益。年6月, 爆发,美国即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公然以武力阻扰中国统一进程,使中国内战遗留问题的解决被拖延。年以来,尽管大陆与台湾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未改变。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主张已为绝大多数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普遍接受。作为中国内部事务,台湾问题理应由两岸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任何外来势力都没有权利插手干涉。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jj/6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