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又发布新的新能源车了!

这次,郭台铭没来,忙着想做省长。

而今年的这场鸿海科技日,开局很高调,过程很鸡肋,结局……

一开始,鸿海科技董事长刘扬伟就和英伟达的大boss、人称“AI教父”的黄仁勋,一起乘坐量产版的ModelB出场。

黄仁勋(左)、刘扬伟(右),身后是modelB

注意,此modelB和特斯拉没有半毛钱关系。

纯粹是鸿海科技和特斯拉撞名,毕竟马斯克也没买下model这个单词的所有权。

结果,富士康老板们在台上演讲得轰轰烈烈,线上的评论区却炸开锅,吵了起来。

鸿海科技日直播评论区截图

网友A说:三电落后,人机交互落后,物联网落后。

网友B立马开怼:不懂技术不要乱讲,技术没有落后。

也有网友看完发布会后直呼:“特斯拉完全不用担心”、“老外可能都傻了吧”、“凉凉”。

内地电车市场都快卷出麻花了,台湾省呢?

富士康造车,到底行不行?

可以欣赏一段现场视频!

巨搞笑,第二次看发布会感觉被骂…

01:00

01

富士康造车,凉凉?

今年鸿海科技日的内容,和前三年比起来,让人失望。

年的鸿海科技日,富士康发布了“MIHEV”电动车平台。

年的鸿海科技日,富士康发布三款电动车,ModelC中型纯电SUV、ModelE轿车和ModelT电动巴士。

年鸿海科技日,富士康再发布三款电动车,ModelB两厢车(概念车)、ModelV电动皮卡和ModelC量产版。

两年造5台车,那么今年呢?

只带来了两款车,分别是量产版的modelB和物流车modelN。

modelB(左)、modelN(右)

也就是说,今年,没发布新车(乘用车)。

商用车modelN的应用场景和客户群体较小,没有可比性,而modelB其实是去年的产物,基本按照了概念车的设计,仅有小幅提升和改动。

比如,NEDC续航里程超过公里,增长10%;单电机驱动百公里加速6.6秒,四轮驱动百公里加速则到3.9秒。

然而内地电车企业,有的百公里加速已经挤进2秒俱乐部。芜湖~

换言之,年,鸿海科技在新车(乘用车)和技术上的进展几乎为“0”。

富士康似乎从未公开过自家造车的业绩,而这几年发布的新车modelB、modelC、modelE、modelT卖得好不好?

答案是,还在烧钱的阶段,谈不上销量,因为根本就还没量产交付。

据悉,鸿海集团表示,去年量产版的modelC在台湾已取得正式车牌,可正式上路和销售,将在今年11月陆续量产交车,预计要明年一季度消费者才能开到富士康造的车。

敢情三年过去了,一辆车都还没开始生产很销售啊~

在鸿海科技日上,刘宏伟说要恭喜和鸿海合作造电车的纳智捷,预购超过0台。

至于这0台,有多少是富士康代工的,就不知道了。

但是通过第三方统计机构的数据了解到,在去年台湾的电车市场,卖最多的电车品牌,清一色出自国外车企。

分别是特斯拉、宝马、沃尔沃、起亚、保时捷、奥迪、梅德萨斯-奔驰、丰田、尼桑。

反而这些车企的电车产品(除特斯拉外),在大陆都生存困难。

而今年上半年,台湾畅销电车,仍然是特斯拉的modelY。

路上就没有modelBCENTV,就更别说畅销榜了,几乎是看不到富士康造车的身影。

想要成为“特斯拉”,富士康,离这个梦想还远着。

台湾第三方机构统计的数据

富士康,从代工造PC、造手机,到如今代工造EV,将“代工厂”祖师爷的名号贯彻到底。

现在又抱上英伟达的大腿,合作要建AI工厂?

02

“代工厂”终究是“代工厂”

什么热,就跟风搞什么。

当年富士康傍上苹果代工厂,如今,再次傍上英伟达的大腿。

今年鸿海科技日活动上,英伟达黄仁勋为富士康造车站台,将和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合作建设AI工厂,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和系统。

黄仁勋在现场用一张草稿图纸展示“AI工厂”的雏形:

鸿海科技日直播截图

当然,“AI工厂”目前还只是一个概念,一张草稿。

黄仁勋称:“未来,每个公司、每个行业都会有AI工厂。”

英伟达和鸿海集团将构建一整套端到端的AI系统,服务于自动驾驶电动车,由AI工厂来开发车辆的软件。

富士康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的电车没什么名气,所以走的路径和商业模式也还是那一套,换汤不换药——代工生产电车。

鸿海将这一模式称为CDMS,委托设计制造服务模式,为汽车企业提供客制化的解决方案,鸿海负责80%技术和制造,客户负责20%的行销和服务,致力于成为车企的代工厂。

这套模式,在内地是不成立的。

一方面,内地生产汽车需要有“牌照”,包括产品销售证、制造证;

另一方面,内地车企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车厂,鸿海在内地分不了多少蛋糕。

鸿海董事长刘扬伟可不这么想,他在当天的采访中提到——

“内地迟早会开放电动车外包制造市场,鸿海的CDMS商业模式就有优势。鸿海虽然目前没有参与内地电动车制造,但会准备好相关能力。”

他的逻辑是:内地有-家汽车品牌,如果都要拥有自己的车厂,会是巨大的投资,也不是资源最有效的使用方式。所以得是鸿海代工。

这逻辑,也是自信得没谁了。

鸿海的野心有多大?

刘扬伟表示,初步在台湾规划电动车年产5-10万辆。

以目前台湾省汽车市场来看,一年规模约40-50万辆,鸿海的目标,是10~20%市占率。

此外,三电系统方面,虽然在台湾研发,但不会全部都在台湾生产,会配合全球各地客户,在当地生产。

但是,代工厂始终还是代工厂。

所以鸿海科技集团的利润和营业收入比起来,相当微薄。

去年,鸿海集团的收入和毛利创历史新高,收入达6.63万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5万亿;毛利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亿。

但是净利润表现则有点拉胯,税后净利润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亿,小幅下滑。

鸿海集团连续6年的营收都破万亿人民币,但利润率表现,都仅维持在两个点左右。

利润率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代工生产,营业成本拖垮。

另一个原因是研发投入激增,鸿海科技自年以后的研发费用陡峭增长。

在电动车领域,鸿海科技尚且不足以称霸。

鸿海科技是在年才算正式进军电动车领域,当时宣布与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裕隆集团合作,一起造电车,还拿不出什么成绩。

但在半导体芯片上的研究,鸿海科技集团半导体策略长蒋尚义称,半导体制程进入2奈米阶段,已经接近摩尔定律的物理极限。

为了满足多元化、客制化芯片需求,半导体技术将朝向次系统整合发展,把单晶片分割成不同功能的小芯片(chiplet)系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jj/20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