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台湾人写的中国历史,凭什么能在豆瓣上
01西风东渐的中国史学 如果我告诉你,一套厚厚的历史书,竟然能在国内卖出10万册——你会相信吗? 年夏,“理想国”将几位日本著名历史学者撰写的十卷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引入国内。这套标价元,全书厚度超过页的大部头历史书一经出版,就登上畅销书榜。如今,这套书在国内的销量早已超过了10万套,创造了历史类书籍销量的神话。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由海外学者撰写的中国史,同时受到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青睐与追捧。例如,《哈佛中国史》《剑桥中国史》这样的“大部头”中国通史,在国内的销售数据都不低。 为什么中国读者喜欢看海外历史学家所写的中国通史呢? 在《哈佛中国史》的中文版序言中,复旦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葛兆光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西方学者善于解释新史料,有机地运用于自己的叙述;它们不同于中国久已习惯的历史观念、叙述方式和评价立场,让那些看惯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读者感到了惊奇和兴味。” 就拿大名鼎鼎的《万历十五年》来说吧。 年,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首次引进国内。在书的开篇,黄仁宇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向读者描述了发生在年3月2日早上的情景:“北京城内街道两边的冰雪尚未解冻然……当日的午餐时分,大街上却熙熙攘攘。原来是消息传来,皇帝陛下要举行午朝大典,文武百官不敢怠慢,立即奔赴皇城……” 那一年,易中天刚刚从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他在读到这一段文字时,非常震撼:“啊!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写!”可以说,引导易中天走上历史研究之路的,正是黄仁宇和他的《万历十五年》!假如没有《万历十五年》,也就不会有“百家讲坛”中深受观众喜爱的《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历史学讲座了。 正因如此,才有人把年称为为“大众历史元年”。 但出版于年的历史著作,远不止《万历十五年》。就在这一年,一位来自台湾的历史学者也出版了一套中国通史。这套通史不仅打破了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的界线,还以全新的架构,对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叙述。 这部引用资料宏富、且文笔非常古雅的中国通史,就是台湾东吴大学历史学教授姚大中先生所著的《姚著中国史》。 姚大中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商学院政经系,后来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的政治经济所专职研究中国古代史,回到台湾后,长期任职于东吴大学历史系。他擅长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那条最为透彻、清晰、具体的主线。 更为难得的是,当时大多数中国学者所写的中国通史,往往是将中原地区作为叙述的核心,一层一层向外看,而《姚著中国史》这部书,则采用了一个颇为新颖的角度,它是站在匈奴、月氏、日本、朝鲜的角度向内看,因此,这部书堪称是“世界史视野下的中国大历史”。 02长城内外的对立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乃至于各种历史教科书,其记载历史的范围,大抵都限定于长城以南的农耕地区。至于长城以北的广袤地区,史官们最多花上寥寥数笔,就一言以蔽之了。 然而,在姚大中看来,单单记载长城以南这块区域的历史,并不足以说明中国历史的全部。假如我们要编撰一套全面而完整的中国通史,那必须将视野扩展到贝加尔湖以南,乃至于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广大范围。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其最伟大的一面,就是不断输出本土文化,以影响周围的少数民族,并从他们身上汲取异域的文化,通过不断同化和融合,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融合的中华民族。 “胡椒”、“胡萝卜”、“胡桃”,在这些东西的名字当中,都有一个“胡”字,这个“胡”实际上就是古代汉族对周围少数民族的统称。 在春秋战国时代,最初中原地区只有“部落”或“国家”的概念,但并没有“民族”这个概念。当一群骑着马的人从北方出现时,久居中原的汉人才惊觉:原来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的文化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强大而野蛮的文化。 从那以后,对不同民族之间差异的认识,才逐渐建立起来。对于汉民族来说,无论是北狄、南蛮,还是西戎、东夷,都是外来的游牧民族,都可以泛称为“胡人”。 “汉人”与“胡人”之间,存在着天然对抗的关系。 农耕民族可以自给自足,但游牧民族却不可能与农耕民族彻底切断联系,必须与其发生经济贸易,以换取盐巴、谷物、铁器等生存必需品。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进行交换式贸易,只是他们取得物资的一种途径而已。假如交换所得不能满足其欲望,或者自己缺乏可以用于交换的物资,但仍有需要满足的物质欲望时,就会转换到第二种途径——掠夺! 与安居乐业的农耕民族不同,游牧民族天生就是强大的战士,因为游牧生活必然伴随着迁移,而这种迁移本身,就不啻于一场长途奔袭的战斗。因此,在汉民族与草原民族漫长的对抗当中,虽然也有“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这样的超级大捷,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占据着主动权的,却始终是游牧民族。 游牧骑兵凭借着高机动性,经常对汉民族的边关发起突袭,他们不需要占领城池,只需要掠夺物资,因此,一击得手,就能迅速远遁。这种侵袭战术,让汉民族的边塞守军左支右绌,应对不暇。 而受制于运输能力,汉民族也很难发起对草原民族的全面反击和远征。因此,对于汉民族来做,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就是在帝国北境筑起一道长城,这样一来,在大多数时候,只需要在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派驻守卫军,就可以防御绝大多数的侵袭。于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长城就成为横亘于中原民族和草原民族之间的一道分隔标志。 03西域与中原的千年分合 在竭力抵御北方强邻的同时,汉民族又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域。 对西方世界的发现和接触,在中国的史书中被称作“通西域”。早在公元前多年的汉武帝时期,汉民族就通过一条危机四伏的陆上交通线,经过长途跋涉,最终抵达了遥远的西域。 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就详细地址记载了汉代西域都护府所制的关于西域各国土地、山川、户口、兵力、官名、道里远近等统计数据,其中所列的国家更是多达五十五个! 因此,《汉书·西域传》被誉为是玉门关以西、伊朗以东、印度以北、乌拉山以南这块广阔地域最古老、最完整、最精确的历史记录。要知道,这块地域里的所有国家,包括印度在内,向来只有传说而无历史,因此,要研究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就必须求诸中国古代史书!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西域”,并不是一块固定不变的领土,而是一个范围不断扩展和变动的地理区间。 两汉时期的西域,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从地理位置来看,汉代所说的“西域”,其实就是处于亚洲中部的塔里木盆地,一块多语言、多部族的聚居之地。这个地方四面环山,其中又间布一些穿越高山的通道,这使它在保留较多自身文化特征的同时,得以保持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和交流。 到了唐代,随着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进一步探索和认识,“西域”的概念也随之扩展至地中海沿岸地区。 随着唐王朝的势力逐渐扩展至中亚、西亚地区,从前汉代的西域,就变成了安西、北庭这两大都护府所辖控之地,唐王朝在这里推行郡县制度,采取与中原一致的管理政策,因此,当年的西域,已经变成了唐王朝的“内地”。 而唐代所说的“西域”,是指比安西和北庭更为遥远的、唐王朝无力彻底管控的广大地区。具体来说,就是中亚的河中地区,以及阿姆河以南的西亚、南亚地区。 无论如何,对于唐王朝来说,西域作为“内地”的一道屏藩,其政治、军事功能仍与汉朝相同。无论是发生在两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还是发生在唐朝与大食,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之间的战争,西域在其中都起到了军事缓冲的作用。 遗憾的是,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唐王朝退出了与阿拉伯人争夺中亚霸主的角逐。而在此后的数百年间,西域再也没有彻底归属于中原王朝。 17世纪中叶,来自蒙古的准噶尔人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并统一了整个西域。快速崛起的准噶尔汗国意图染指中原,遂将矛头直指初建不久的清王朝。面对西域乱局,清朝不得不整备军事,以应对准噶尔汗国的挑战。最终,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努力,大清王朝用了70年时间,重新统一了西域。 道光元年,伊犁将军松筠向道光帝呈上一部《西陲要略》,道光皇帝大为赏识,并亲自为之作序.还赐名为《钦定新疆识略》。所谓新疆,就是取“新的疆土”之意,这也是中央政府首次使用“新疆”一词作为地名,来代替“西域”这个称谓。从此,古老的西域便真正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片领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jj/19702.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一土地原本属于中国,被割让后至今未回归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