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好了 http://m.39.net/news/a_5964855.html
                            

导语:

《两岸关系40年历程》第九章两岸经济关系分为三节展开阐释。第一节系统全面地记录了年至年四十年的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历程,第二节将两岸经济关系的主要特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第三节专题介绍了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我是第九章的导读员梁渊。本章我将带领大家了解40年两岸经济关系从恢复到发展的整体过程。

40年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历程回顾

本书编者将-四十年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1.恢复联系阶段(-)

2.波动发展阶段(-)

3.密切联系阶段(-)

4.制度化合作阶段(-)

5.结构性转换阶段(-)

第一阶段恢复联系阶段(-)以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为标志:一是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岸经济关系得以重新起步;二是年台湾“解严”。在这两个时间节点中间的几年时间里,两岸经济往来规模有限。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第二阶段波动发展阶段(-)

,编者又细分为快速发展阶段(—)和波动调整阶段(—)。在快速发展阶段,大陆方面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两岸经济贸易往来和台湾民间投资大陆迅速升温,主要有:

一是年7月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若干规定》(简称“22条”)

,这是大陆首个系统、规范的关于台胞对大陆投资的法规;

二是年3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使得保护台商投资正当权益走上法制化道路。而在岛内,面对大陆全面开放的态势和台商投资“大陆热”的升温,台湾当局不得不调整对大陆经济政策。在上述背景下,这一时期两岸经济往来得到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首先,两岸经由香港转口贸易逐年增长且增幅巨大;其次,台商对赴大陆投资趋于稳定并快速发展,最后,两岸产业分工明显,呈现出互补性的垂直分工关系。

在波动调整阶段(—),一个影响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发展的负面因素出现——年以后,李登辉、民进党等“ ”势力冲撞一个中国原则,同时出台“戒急用忍”“西进暂缓”等意在削弱两岸经贸联系的经济政策,严格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干扰了此后几年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这一时期两岸贸易持续增长,但台商投资大陆意愿受到显著影响。另一方面,投资技术结构开始向较高层次发展,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台商投资第三波“大陆热”。

第三阶段密切联系阶段(—)。年1月,台湾当局实施“小三通”;年底,年初,大陆、台湾地区相继加入WTO,为两岸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有效利用世界资源、市场、资金、人力提供了重大机遇。这一时期,有利的一面是,两岸经贸往来持续发展,台湾成为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市场,大陆成为台湾最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台湾对大陆市场依存度进一步提高。不利的一面是,年,台湾当局对大陆经济政策从“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转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对两岸经济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第四阶段制度化合作阶段(-)。以年为始,是因为在年5月,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两岸关系从紧张动荡走向和平发展。在年底,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6点意见。这也拉开了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大幕。年6月,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商谈,达成了一系列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协议,尤其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可惜的是年3月,台湾爆发“太阳花风潮”,ECFA遭遇非理性反对与阻挠,最终未能实施)。这一时期两岸投资格局出现新变化:一是大陆台商返台投资与回台上市步伐加快,台商对大陆投资明显下降;二是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先增后减。这一阶段两岸经济关系由“间接”“单向”转为“直接”“双向”,由功能性合作转为制度性合作,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

第五阶段结构性转换阶段(-)。年5月,民进党重新上台,蔡英文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严重冲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两岸协商谈判、联系沟通全部中断。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和遏制“ ”,同时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推动民间交流合作。面对大陆出台的政策措施,蔡英文当局不仅恶意曲解大陆对台湾民众释放的善意,而且限缩台湾民众与大陆交往。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了“结构性转换”阶段。

在以五个阶段细分梳理40年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进程的同时,编者还单独总结了其中的深刻意涵。一是,40年两岸经济关系发展遭遇许多困难,尤其是李登辉时期和民进党执政时期;二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体现了互惠互利;三是两岸经济关系不可避免的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四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尤其是有助于反对和遏制“ ”。

40年两岸经济关系主要特征

编者将两岸经济关系40年发展历程中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两岸经济合作从功能性转向制度性

二是两岸经济关系从单向转为双向

三是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和空间都发生了变化

四是两岸经济关系的主体从台商为主扩大到基层民众

五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到创新驱动

一、两岸经济合作从功能性转向制度性

年6月29日,两会领导人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两个关键时间点和历史事件:

1、年12月15日,两会领导人签署新三通协议,标志着两岸“三通”进入全面直接双向时代。两个关键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

2、年6月29日,两会领导人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IPR),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制度化合作阶段;

一个评价:ECFA及其后续协议的签署,丰富了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的内容,他们共同建立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框架,促成了两岸经济合作从功能性转向制度性、从正常化转向制度化。

二、两岸经济关系从单向转为双向

在投资方面,年4月26日,两会在南京会谈,双方就大陆资本赴台投资达成原则共识,并于同年7月1日起办理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申请,正式揭开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序幕。但是受台湾当局政策限制及岛内市场规模有限,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未达预期,截至年,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金额合计19.68亿美元。

在金融领域,两岸金融业交流迈上新台阶。一是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得以建立健全,形成了“一个协议三个备忘录”的框架;二是建立货币清算机制,为两岸同胞货币兑换和大陆居民在台消费提供了便利;三是两岸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并开展业务,截至年8月,共有16家台湾银行在大陆设立分(支)行及子行,大陆银行在岛内设立3家分行及2家办事处。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两岸经济交流便利化,两岸金融初步形成双向交流局面。

三、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和空间都发生了变化

首先,从产业来看,台商从投资制造业为主转到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其次,从空间上看,台商投资区域从以沿海为主逐渐向内陆布局,前期从闽粤两省扩大到华东地区,之后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向北延伸。

四、两岸经济关系的主体从以台商为主扩大到基层民众

两份重要文件:

年2月28日,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经商29个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

年,苏辉主席带队赴台资企业调研营商环境优化

编者还以台湾青年为例,介绍了岛内基层民众如何参与到两岸经济交流中来。自年起,到年,在全国各省份累计设立75个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这些平台已经逐步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桥梁和台湾青年来大陆实习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年11月4日,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经商20个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措施”),这也是大陆方面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更多同等待遇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年,台盟中央在福建永福设立“台湾青年产业融合创业示范基地”

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等为基地挂牌

此外,通过举办海峡两岸经贸交易博览会、行业领域博览会(茶博会、花博会等)等经贸交流展会,扩大了两岸经济往来的参与面,为两岸企业和基层民众提供了丰富的经贸资讯和建立经济联系的机会。

年起,台盟中央与海南省政府连续11年联合举办

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海南)研讨会

五、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到创新驱动

90年代初,两岸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禀赋等高度互补,两岸经济交流的市场动能强劲,台湾制造业梯次向大陆规模性转移,进而带动两岸贸易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尤其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模式在大陆兴起,使得创新驱动成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新动能。以年统计数据为例,大陆进口台湾集成电路产品.7亿元,占自台进口商品总额的52.1%。台湾也成为大陆进口集成电路产品的第一大地区。同时,台湾包括半导体产业在内的电子零件产业加快在大陆投资,已跃升为台商对大陆投资的第一大产业。

40年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一、大陆对台贸易逆差问题

自两岸经济关系恢复以来,大陆对台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差额逐年增加,到年,大陆对台贸易逆差高达亿美元,对台湾当年GDP贡献超过20%。

针对这一现象,编者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两岸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对进口贸易的需求不同;二是台资企业对两岸贸易的投资拉动作用;三是两岸双方对贸易的不同政策;四是转口贸易形态及两岸统计差异。

二、“红色供应链”问题

这一问题肇始于岛内媒体引用英媒《金融时报》关于大陆企业逐渐取代台商,成为苹果精密零部件供应商的报道,在岛内渲染“红色供应链”威胁论,并逐渐从经济领域延伸渗透到社会、政治领域。这种言论扭曲了两岸经济合作的事实,成为激化台湾部分民众“恐中”“反中”情绪的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两岸交流合作。

编者通过深入分析一系列两岸贸易数据,用事实说明大陆并不存在取代相关产品进口的“红色供应链”。同时编者认为,台湾方面应客观理性地认识大陆的发展进步,而不应该随西方起舞,将大陆正常的经济发展操弄为“大陆威胁论”,而应深入反思台湾政治因素对经济发展的“绑架”和对投资环境的破坏,以及产业结构单一性和脆弱性对台湾经济的长期影响。

三、两岸经济融合发展问题

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促进两岸“经济融合”的主张。

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举行

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将继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年1月2日,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部分论述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从“两岸经济融合”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再到“两岸融合发展”,这一主张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入。

编者认为,努力实现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一是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二是两岸要应通尽通;三是要创新两岸产业合作方式,共同应对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四是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大陆发展机会。

附:一图读懂

导读员:梁渊

原标题:《阅思源

《两岸关系40年历程》——两岸经济关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jj/19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