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基层学校关于课纲及素养教育的讨论,更多是分歧和争议的声音。

一方面,是教育官员大力宣扬素养教育的种种好处,擘画美好愿景;一方面,是一些基层校长老师的困惑与不解。

这这一现象值得大陆实施素质教育做比较研究。

除了声名远扬的补习班,台湾教育还有哪些特色?抱着好奇心,笔者跟团拜访了多所学校。

课纲与素质教育

参观走访的每所学校,在座谈交流过程中,都会有老师提及课纲一词。

所谓课纲,是台湾地区民进党主导推进的一项教改工程,年正式启用,其中包藏政治祸心,意图通过教育管道,对学生进行 意识的渗透渲染,进而在台湾地区全面推行去中国化。

基于两岸现状,我们一行在和台湾地区的校长、老师交流过程中,尽量避开意识形态话题,更多侧重于教育理念和技术层面的探讨,对课纲,亦是如此。

课纲的教育理念,一言以蔽之:素养教育。

在走访过程中,听到台湾基层学校关于课纲及素养教育的讨论,更多是分歧和争议的声音。

一方面,是教育官员大力宣扬素养教育的种种好处,擘画美好愿景;一方面,是一些基层校长老师的困惑与不解。这一现象值得大陆实施素质教育做比较研究。

离台前一天,我们参加了一个教育论坛,有幸聆听了前东吴大学校长刘源俊先生的发言。

在刘源俊先生之前,是台湾教育部门一个技术官员发言,他的发言充斥着对课纲的溢美之词,主题是三个第一:学生第一,素养第一,幸福第一。

可是,刘源俊先生并不买账,在十分钟左右的简短发言中,毫不客气,直斥课纲所谓素养教育的各种不切实际。

听了刘源俊先生的观点,笔者很受启发。是故,待他发言完毕离开时,我提前候在大厅门口,向他请教了一番。

刘先生认为,台湾教改是失败的,所谓素养教育,食洋不化,搞花架子。

他感慨说,“我做了一辈子教育,现在都搞不懂台湾的教育了,台湾教育应该走正路”。

临了,刘先生向我推荐了一篇文章,作者是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代校长、静宜大学以及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校长的李家同先生,题目叫《我没有新课纲内的素养,何谓素养?》。

遗憾的是,网上百度不到这篇文章,我只好请随团的台湾朋友用他的手机搜索后,截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jj/16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