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台湾文学
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发端于年7月,一些留日学生仿效大陆的《新青年》,在东京创办了《台湾青年》,旨在“研究台湾革新,谋求文化向上”,引发台湾的新文化运动。年4月,《台湾民报》在东京创办,全部采用白话文,积极介绍大陆的文学革命理论和作品。 台湾的现代文学发展阻力很大,条件艰难。其作品大都以现实主义为归依,乡土气息一般较浓重,其中最频繁呈现的是思恋家国,反抗压迫的文学母题,以及作为弱国子民的漂泊意识。 草创期(年—年) 处于模仿阶段,探讨和提倡“台湾白话文”和“乡土文学”。成立“南音”社,创办《南音》杂志,《台湾新民报》创办“学艺栏”,另有《福尔摩沙》等文学期刊问世。 繁盛期(30年代初—年) 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忧郁的目光凝视灾难的台湾,批判旧社会习俗,揭示日本统治下的这块土地的流血与伤痛、呻吟与呼唤。展示顽强不屈的民族精魂。 凋零期(年—年) 只有少数有民族骨气的作家在被压迫的夹缝中隐忍为文,写出一些佳作,是台湾文学得以一脉息存。 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赖和被称为“台湾新文学之父”,代表作有小说《斗热闹》《丰作》《善讼人的故事》等。其作品不讲求技巧,但朴拙真诚,很有生活气息。有意在白话文中掺入许多本土方言,具有浓烈的地域文化的新异性。开创了台湾新文学的一个传统:揭露现实,追寻乡土,认同祖国。 赖和又是台湾新诗的奠基者之一,代表组有《觉悟下的牺牲》《低气压的山顶》等,试图以诗歌来纪实和抒情,取材往往都是现实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诗风比较粗犷,缺少艺术提炼,有时过于拘泥事件的复写。 杨逵代表作有《送报人》《泥人形》《模范村》等,注意从历史变革的层面谛视无产者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虽有浓重的意识形态意味,但视野广远,大气磅礴,有一种粗犷的力度。 吴浊流的小说具有社会史性质的审美的概括,代表作《先生妈》《波茨坦科长》和长篇《亚细亚的孤儿》。 Ukaoyanbiji 学姐的文学考研笔记 点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ys/15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想去台湾旅游的注意啦8月1日起,暂停4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