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陆这边政治剧《人民的名义》很火,但是在台湾,则有一部由HBO国际制作背景的台湾剧集,似乎仍然带着浓浓的偶像剧味道的——《通灵少女》也很火。

第一次见到《通灵少女》的相关信息,是在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间隙的广告时间,那时候看到有插播台剧广告,已经倍感神奇。

《通灵少女》的剧本灵感原是来自一部名为《神算》的短片,这是公视学生剧展中的作品之一,由公视出资并且辅导拍摄。《神算》曾获得台北电影奖的最佳短片,并于年时入围过金马奖的最佳创作短片。而原先《神算》的主创团队,包含导演陈和榆以及摄影师陈克勤。

导演陈和榆

《神算》描写的是一个拥有阴阳眼的少女,正步入迷惘的青春期,在人际与爱情间跌撞;但她同时又是宫庙里众人景仰的仙姑,信徒仰赖她为每个人解答生命的难题。

《神算》、《通灵少女》的故事源起于一篇新闻报导。那是一篇关于灵媒的人物专访,报导里谈着她的经历和各种荒谬。“像是报导里面提到曾有一个信徒带着小孩去找灵媒,跟她说他小孩隔天要考试,希望灵媒帮他加持一下。但灵媒根本自己也还是学生,明天也要考试,也快被当了!”

截图来源:蘋果日報

之后陈和榆以灵媒为雏形发展成一篇故事,并写信与新闻主角——索菲亚联系,希望能用她的故事为原型进行创作与改编。“我们约出来见面的那天,我和我的制片都超紧张,很怕她会在我身边看到什么灵异的东西。”陈和榆再度大笑,“果然那天见面,她眼神一直瞄向我和制片的后方,但我们都不敢问她看到什么。我们制片很怕鬼,他快吓死了。”

结合台湾独特宫庙文化和少女成长的故事情节,让这部1年参加公共电视学生剧展的短片作品几经转折后被HBOAsia相中,如今将成为HBO首部全华语发音的自制影集——《通灵少女》,已经在4月正式开播。

每每谈论这部由HBOAsia与公视合作的台湾国语剧《通灵少女》,“HBO出品”是一个绝不会被遗忘的标签。

HBO品牌在观众心中极有重量,原名HomBoxOffic尽管已慢慢不为人知,却长年是电视剧高级品牌的代名词,是电视迷心中的神话级电视台。

HBO制作的《黑道家族》、《色欲都市》《权力的游戏》、《西部世界》等系列剧集都在美国电视界最受欢迎的剧集之列。

尽管HBO很多剧集是名作,这却与HBOAsia不是一回事,两者的制作和品控并不同源。HBOAsia原创的电视电影和剧集反响都不理想。五年前,HBOAsia有心主推亚洲制作,由新加坡起步,先和欧西电视台合作,慢慢辐射向中港台。

wiki百科上的HBOAsia词条

年HBOAsia与澳洲广播电视公司搭桥,推出了剧集《SrangoonRoad》(《星洲档案》),找来陈冲担纲其中最重要的华人角色。推出之后收视数字不弱,也送往法国,英国等地一些电视台播送,但有观众评价说,剧集的制作很精良,可是整个剧没有活力,其中六十年代的新加坡地域和人物的描写都片面。播出一季之后,HBOAsia未有公布第二季的消息。另有新加坡主力制作的惊悚剧《Grac》,相对口碑更不如《SrangoonRoad》。

《SrangoonRoad》(《星洲档案》)

和中国电影频道合作的电视电影《醉侠苏乞儿》和《擎天无影脚黄麒英》在6年年尾播出,中新港三地联合制作,精良程度却并不高。《通灵少女》的成功是否属HBO之功,不知道具体细节,很难断言。

而1年24岁的陈和榆以这部关于宫庙与少女的0分钟短片,从部投稿公视学生剧展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入选的12部影片之一。

天时地利人和。去年《神算》在公共电视、HBOAsia和棱聚传播三方合作下决定改编成每集1小时共6集的迷你影集《通灵少女》。全部使用台湾原创团队,由陈和榆继续负责编剧、执导,于去年7月19日开拍,50天后杀青。

不过“HBOAsia共同监制”这么一个闪亮噱头下,却是相当繁复的制作过程。陈和榆笑着说,并非与HBOAsia合作好像就一切海阔天空毫无限制,“因为他们要在2个国家播映,所以会遇到更多的规则和限制。”陈和榆举例,像是新加坡官方禁止使用方言,但《通灵少女》有大量的闽南语对话,“宫庙不讲闽南语就太奇怪了,而且如果不使用闽南语,我认为会丧失一部分我做这部影片的初衷。

从制作程度和制作精准度来讲,《通灵少女》的确比很多台湾剧集仔细,美术和制作都更认真,道具,摄影,灯光等岗位都交足功课。

整体视觉上营造出画面的电影感,也从服装和布景等恰好还原台湾宫庙场景,剪辑和戏剧结构都比台湾大量剧集都紧凑,明快。有好几场戏写得颇有灵气,信众找仙姑问事的片段有一半以上剧本都写得不错。

生活化,没有故弄玄虚,干脆利落。温情的程度恰好,没有刻意渲染。无法断言到底是真实还原鬼怪世界,还是完整细腻再现学生的纯爱恋情,一些对手戏的确写得自然流畅。

同时,剧本写作上的失误失策仍然不少。比如,每集开头的自述,效果并不如意,只有第二集稍好。据说旁白由HBOAsia建议,可实在有些失策。

运用旁白或自述,用得恰当可以正好帮主角完善心理,用得不好就拖慢整个剧的节奏和演员的表演,画蛇添足(港片《点五步》也有这个毛病,数不胜数的旁白让人疲惫不已,全是废话),能用镜头说的,就不要用旁白说,能用“表演”说的,就不要用嘴巴说。

旁白非常难写,也难演,要对语言掌握极其娴熟的编剧和极其专业的演员才可以实施。第一集开始的旁白,马上显得剧集很露怯。既然真的剧情真的已经在体现一种学生和仙姑生活的日常,何必还要用旁白提醒呢?主角不应该说那种“显而易见”的话,倒不如似是而非。“日常”这个词早用滥了,既然搬出HBO这个招牌,想必也是不满足于偶像剧这种范式?

整个剧情处理上,大量的情绪和逻辑,依然是偶像剧式的,HBO在北美也有偶像剧,但他们不会有惯常的偶像剧。比如《Girls》是一套HBO式的偶像剧,但那显然和台湾的偶像剧概念天差地别。

如果在7年,台湾影集的目标还是拍一部精致的偶像剧的话,那显然是枉顾了剧集创作这么多年的变化。欧美已经把狭义的偶像剧分众开来,在特别的频道去讨好固定的受众,比如CW电视台,它播出的剧集都是所谓的“偶像剧”。HBO北美的剧集早跳出这样的陈旧划分,尽管台湾本地市场对“偶像”元素有一定依赖,实在可借着国际制作流程的规范跳出框框。

剧情发展的设计上,也离HBO原本一心要跳出窠臼的宗旨有所偏离。在第二集,前几次卡到阴是假装,后来来一次是真的。这个剧情逆转简直难以称之为“twist”,如果是编剧班,学生作业都大大超出这样的程度,何况是一套HBO的剧?第三集在学校驱鬼,整个的剧情流程也是完全可以预估,人物的转变都可以猜到。配角的人设类型化严重,讨好的成分大于创作。一个保守秘密又忍不住开口的损友,一群在关键时刻反省,为主角打气的社员,这些设定都刻板。而主角的外刚内柔,满怀渴望做普通人的心情在观众眼里看来,也很熟悉。如此写作,演员足以胜任,执行容易,但个性欠缺心意,也是看第一眼就知道角色和故事的发展。那块饼干日掉在地上,被踩一脚的剧情,似乎真的难以称之为创新。

这些戏剧推进在20年前基本就该被抛弃,但华语剧集还在孜孜不倦地玩过家家,看似为观众设置了浅显容易进入的窗口,实际没有任何意义。观众并不是那么笨。而主角的人设远远可以更有个性,更独特。因为这样看来,她和所有大大咧咧,死嘴硬的女生并没有分别。每年至少有十套剧的男仔头女生人设是这样。十足拿来主义。

而在公视播出的短处就是,所有的鬼怪都在用类似的方法处理,总归人情,总归世俗,全在冷暖。它限制了故事走向的发展,以温馨气氛结束的故事,全部轻盈的处理,利于让年轻观众找到共鸣,但也让灵媒这个职业在分散的剧情中被弱化,那些描绘女主角个人体验的独角戏过多,也让这部剧显得有些“老气横秋”,人物刻画早就不应该那么做了。去年夏天大获成功的美剧《StrangrThings》同样主打友谊,温情与成长,同时悬疑,惊悚等元素一样不落人后,整个风味调配得非常可口。

面对如今剧集制作的现状台湾的剧作原本应该是两岸三地里面最有希望提升的。中国内地的剧集空有资金,却在剧情和对白上相当粗糙,现在技术进步之后,更出现大量“抠图”剧,只求当红演员的大头表情,几部传遍中港台的红剧,与其说是剧力,不如说是狗血的官能刺激。

香港剧集只求噱头,几十年累积的庶民写照在新世纪满满形同虚设,观众只想看互赏巴掌的大起大落,要不就是概念先行,卖弄口号,其中的戏剧创作都空洞。台湾的电视观众不多不少,虽然过去剧集制作陷入偶像剧和乡土剧两条死板路线,却本有冒险的余地,值得靠品质获得回报。

至少《通灵少女》的小小执着和改变,已经被大家看在眼里。

“小时候我很希望自己有超能力,那种让时间倒退的能力。”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里总有着“希望能重来一次的缺憾”,但长大后陈和榆发现,创作故事本身多少满足了这样的缺憾。“但我们都太保守了,这保守不是指在挑战题材上保守,而是我们都在想讨谁欢心、拍谁马屁、揣测谁的口味。这是很要不得的。我们永远要去为好作品坚持。”

文章资料来源:

从学生短片到HBO剧集,台湾「通灵少女」的越洋旅程文/吕苡榕端传媒《通灵少女》:是国际品牌的胜利,还是台剧的进击?文/周实微端传媒

通灵少女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白癜风有治愈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xs/13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