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宁文化交流中的深层暗流食品词的
如果你今天去印尼旅游,一定会注意到街面上五颜六色的糕点——热带地区盛产的各种彩色植物,让它们有着远比多数中国糕点丰富的色彩。被这些糕点所吸引的你向商贩询问之后,就会得知这些糕点一般叫kue,再加上另外一个词。 和汉语不一样,印尼语中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后面,所以kue是这类糕点的总称,单种糕点的名字则是kue后加上种类,如以婆罗浮屠遗址出名的日惹,本地特产的一种豆沙馅的kue叫做kuebakpia,而kuelapis则是色彩艳丽、层层叠加的千层糕。 表面上看,kue无非是印尼语中对糕点的称呼。实际上,这个kue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产物。福建漳州或者广东潮州、汕头一带有各式各样叫某粿的小点心,如红龟粿、油葱粿、红桃粿,“粿”在当地方言里的发音正是kue。 一份印尼kue拼盘 实际上,印尼的kue就是中国的粿,现今南洋的各类小点心,制作手艺来自被称作“峇峇娘惹”的早期下南洋的华侨。 就印尼华侨而言,他们主要来自今天闽南、潮汕、海南等说闽方言的地区。尤其在雅加达一带,早期下南洋的华侨以闽南人为主。 荷兰人殖民印尼时在雅加达筑城后将其命名为Batavia,即巴达维亚,这个词作为雅加达城的原名逐渐传入印尼语。建城之后巴达维亚发展迅速,很快成为爪哇岛上最大的城市和荷属东印度的中心。来自印尼群岛各地甚至群岛以外的移民蜂拥而至。 这些被称为Betawi的人可以算是爪哇岛上的异数,爪哇岛传统上有两大民族,占据爪哇岛西部三分之一左右的巽他人和占据东部三分之二以及西部北海岸的爪哇人。但是巴达维人既非巽他人也非爪哇人,他们讲一种掺杂了大量福建方言成分的马来语。究其原因,在荷兰人建立巴达维城以后,到此经商的华人众多,他们以男性为主,其中很多人与当地女性通婚,这些人的后裔有的皈依伊斯兰教,融入当地,和巴达维地区居住的其他民族共同形成了巴达维群体,有些则维持着一定的中华认同,保留了很多华人的风俗习惯。 和十九、二十世纪新下南洋的华人比起来,这批早期华侨在文化、语言上受南洋当地影响要深得多。由于这些华人男性被称为峇峇(baba)、女性称为娘惹(nyonya),厨房间传统上是女人的天地,她们烹制的菜肴被称作娘惹菜。娘惹菜的特点是用中国原乡带来的更精细复杂的食品加工工艺,来处理南洋丰富的当地物产,糕点正是娘惹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许多峇峇娘惹日常使用马来语/印尼语(马来语和印尼语实际可认作一种语言),但是在他们的语言中仍然保留了大量从中国原乡带来的汉语词汇。南洋的峇峇、娘惹们的祖籍一般是闽南、潮汕一带,当他们制作了糕点之后,就以原乡的“粿”——亦即kue——来命名。而且,日惹名产kuebakpia里的汉语成分还不止kue,bakpia正是闽南语“肉饼”的读音,闽南肉饼的制作过程中也确实会加入一些糖、冬瓜条、芝麻、花生之类辅料,在日惹当地则已彻底演变为甜食。 实际上用“粿”来表示食品名称并不罕见。天津的名小吃“煎饼果子”里的“果子”就是指油条,陕西一些地方把油炸的麻花称作“炸果”,江浙有一种油炸的甜食叫“油果果”。日本则有著名的“和菓子”,品类少说也有数百种,用来配合茶饮食用。 虽然这个字有时候被写成馃,有时被写作粿,有时写作菓,实则都来自于“果”。至迟在唐宋时期,中国人已经把点心称作果子。这时的果子已经不限于水果制品,而包括了糖丝线、密麻酥、炒团等显然属于甜食范畴的点心。 由于印尼华侨归国的缘故,今天如果想要品尝印尼式的kue,也并不一定需要亲赴印尼。在归侨人口聚居的地方,如海南兴隆等地,仍然能见到不少品种的南洋kue。 果到底用什么材料制作并无定数,中国中部和北部的果经常是小麦面粉制品,而在地处热带的印尼,整体来说kue是由稻米制作的,用麦面做的往往是西方传来的西式糕点。 如果说kue是近几百年来华人下南洋的产物的话,用来做kue的稻米则是几千年前源自东亚大陆的先民南下的结果。 现存最早的栽培稻位于今天浙江浦江县的上山遗址,距今大约九千四百年。在之后的几千年时间里,珠江流域、东南亚、中国北方、朝鲜半岛、南亚次大陆都相继出现了稻作农业。上古时期野生稻的分布相当广泛,但是从现有的遗传学证据看,野生稻驯化过程中几项关键的突变,如导致稻种脱粒性的sh4基因的突变在亚洲栽培稻中只发生过一次。这些关键的突变让栽培稻的果实自动脱粒的情况变少,方便人类收割。对稻作农业的发展可说至关重要。 因此现今的栽培水稻,不管是东亚、东南亚还是印度次大陆的,都有着共同的祖先,而它们现在的不同之处,一方面是长期培育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与野生稻杂交后性状得以改良。就如今天在中国,野生水稻仍然生长在中国南方北及江西东乡,南到海南三亚,西至云南盈江,东达台湾的广大区域。中国农学家仍然在到处寻觅野生水稻,期望能够利用野生水稻的基因继续改良现有稻种。 野生水稻 这次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驯化可以说是中国先民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在当今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中,唯独稻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作物。种植水稻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整个过程需要使用各式工具进行大量劳动。伴随稻种传播的则是一整套农业工具和技术,以及和稻作农业息息相关的一整套话语。 印尼群岛是水稻种植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赤道附近的炎热气候与太平洋温暖的海水带来的充沛雨水,使得印尼诸岛丛林密布、草木葳蕤,从高空俯视就如同散落在蔚蓝大洋中大小不等的祖母绿珠。这样的气候条件正适合稻子生长,而在爪哇、巴厘等岛屿,无处不在的火山不定时喷发的火山灰更是让岛上的土壤极其肥沃,有别于其他热带地区常见的贫瘠淋溶土。极其适宜的自然条件让爪哇岛部分地区可以常年种植水稻。为了能在山地种植水稻而开发的梯田更是巴厘岛的重要景观,每年吸引无数游客。 在印尼语中,米称为beras,更准确地说,指已经脱壳的米。由于水稻在印尼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印尼语对米的区分相当细致,除了beras外,尚未脱壳的米称作padi,这也就是英语中水田称作paddyfield的来源;而已经烹饪的米饭则称作nasi,著名的印尼炒饭就叫nasigoreng。 如果计算一粒米的生命周期,收割后到脱壳前的padi阶段以及烹调之后被人送入口中之前的nasi阶段,时间都较为短暂,我们暂且把padi和nasi放到一边,先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wh/19545.html
- 上一篇文章: 郭台铭说台湾不能从中国分割台当局尴尬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