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的愤怒北美遭遇的年轻ldquo
我被她的话惊成了傻子,我突然发现了这些“爱国主义者”的逻辑。他们所谓的“爱国主义”就是基于那些虚幻的国家意识,而忽略活生生人的命运,这其实是畸形的爱国主义。脱离人本主义的“爱国主义”是可怕的。 贾樟柯:北美遭遇的年轻“爱国者”,把我惊成了傻子 文/贾樟柯 (年5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华语影视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作家,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来源/网络 《海上传奇》放映之前,我早早出发去电影院。 一到电影院门口,就遇到几位扛着摄影器材的同胞,他们是新华社的记者。一聊才知道,新华社在世界很多城市新建了记者站,现在增加了视频报道想要打造成中国的CNN。软实力需要洋雇员,新华社的报道组里常常可以看到“老外”。 原来祖国经济发展也让老外竞折腰,什么能问什么不能问这些洋雇员一清二楚,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每周也会参加新闻通气会。他们的问题总在中国的影响力上打转:你怎么看待中国电影在世界的影响力?你认为西方观众为什么热爱中国文化? 说实话这样的问题我每次都答不出来。 自己的工作被用来证明大国崛起,这实在是让人难为情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文化影响力不是拿钱到好莱坞办个电影节,或者去各大影展办办××之夜、放放烟火就能解决的。 终于轮到我上台,向观众介绍我的新片《海上传奇》。 台下满场,让我心生得意,一半亚洲面孔,一半西方长相也呈现了多伦多的移民特点。 我讲道这是一个由私人讲述构筑成的城市记忆,片中有很多采访,我必须找到那些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聆听他们生命经验中的细节,才能理解历史。因为对我来说,没有细节的历史是抽象的。 这次大会安排给我的翻译是一个原籍天津的女孩她八岁出国在加拿大长大。翻译的中文口语非常熟练,只是我从小被学校训练,习惯用书面语演讲,这给她添了些麻烦。当我谈到“没有细节的历史是抽象的”时,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措辞就翻译成了“历史是模糊的”。 这时候,戏剧性的一刻发生了——台下一位年龄不超过二十五岁的中国女生,突然站起来打断我的发言,高声说道:“翻译在篡改导演的讲话!” 剧场瞬间安静下来,人们被这一幕搞懵了,都愣在那里。那位中国女生突然用英文讲起来,然后又把自己的话翻译成中文,她说:导演说历史是抽象的,而翻译却故意翻译成历史是模糊的。让西方观众以为中国不重视历史,什么都是模糊的,这是别有用心地抹黑中国! 我愣在那里,一下子没想明白“抽象”和“模糊”的区别,因为同时我在想另一个问题,一个翻译上的错误,是不是有必要上纲上线说成故意抹黑中国。 我一时想不明白,好在主持人换了话题问我,我开始继续介绍电影。过了一会,当我从舞台上走下来的时候,这位女生突然拉住我激动地说:你的翻译是不是台湾人,看样子应该是台湾人,她在故意歪曲你的讲话,她在抹黑中国,她应该是“ 分子”。 我说:不,她是天津人。 她愣了一下突然跑到旁边的新华社记者那里,面对摄影机说:刚才那个翻译歪曲导演的讲话,她在西方人面前讲中国人不尊敬历史,中国的历史是模糊的,你们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揭露出来。 我像局外人一样,站在一边看着这位女生。 她将个人、政府、国家概念模糊在了一起,为了虚无的面子,可以无视一切,这就是她的“爱国主义”吗? 她的低龄也让我吃惊,是什么造就了一个生活在北美的中国女孩如此激烈的国家主义信仰,和如此脆弱的国家信心? 不是在北京,而是在北美,让我遭遇了年轻的“爱国者”。 晚上电影节放映《海上传奇》,开演前进来一位九十多岁的上海老奶奶。 听说她年离开上海后,再没回去过。放映结束的时候,看她的家人把她用轮椅推走。我不敢跟她交谈。对电影,对上海她怎样反应,我都无法承受。离开家六十年,看到今天的上海,她会跟我说些什么呢?长久的分别,再次相遇的时候都会是一种尴尬。 意外的是有一位女生,二十岁左右怯生生的样子,放映后她问: 导演,我想问你一个会让你不愉快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拍这样脏兮兮的上海,拍这些有政治色彩的人,给西方人看吗? 我说:我在拍上海的某个侧面,上海除了浦东、淮海路之外,还有苏州河两岸密集的工业区,还有南市那些狭小的弄堂,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上海就是这个样子。 女生突然愤怒起来:那你有没有考虑,你的电影被外国人看到,会影响他们对上海、对中国的印象,甚至会影响外国人对中国投资的信心? 我也愤怒起来:想那么多外国人干吗?就为了那些投资,为了外国人怎么看中国,我们就忽视一种真实的存在吗?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很多人依旧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难道我们可以无视吗? 短暂的沉默后,女生对我轻蔑地一笑,说道:是啊!为了祖国的尊严,我们当然不应该描述那些人的情况。 我被她的话惊成了傻子,我突然发现了这些“爱国主义者”的逻辑。他们所谓的“爱国主义”就是基于那些虚幻的国家意识,而忽略活生生人的命运,这其实是畸形的爱国主义。 脱离人本主义的“爱国主义”是可怕的。 如果集体回避我们的社会问题,如果我们的文化没有能力反映我们生存中的真实困境,未来会怎么样呢? 推荐阅读 资深外交官袁南生:愤青外交把中国害苦了 清明节 北大教授:现在殡葬制度是把过世的人当成垃圾处理 事态严重超预期,中国恐怕要做更坏打算 高层智囊预警中美关系最恶情形,至今写得最好的文章之一 易中天:什么亡我之心不死,我看是神经病 费孝通:为什么中国人既不痛痛快快地活,又不爽爽快快地死? 杨绛: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 邓小平逝世24周年 这个最伟大的俗人,将一手烂牌打得无比精彩! 邓小平的伟大在于:对内不折腾,对外有谋略 罕见省部级高干在中央党报公开表达“不满”:我困惑很久,不吐不快 不要相信人性,只有规则和制度,才能让人性的阴暗无处发挥 马未都:人的一生,都是有命数的 施一公的呐喊: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 浙江前省长:马云急坏了,得到消息后就找到了我 北大精神科主治医师:抑郁症发病率20年增加倍,中国人怎么了? 这确实是一篇好文章,百读不厌!多读多受益! 汤唯:我被封杀又如何? 池莉:老同学聚会,离婚者占三分之一 北大教授: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杀教育 复旦大学新生开学刷屏演讲: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 吴敬琏痛批:国家养那些只会“整词儿”的专家有什么用?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只为苍生说人话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wh/17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扯犊子日报年5月17号周一
- 下一篇文章: 台湾旅游日记旅游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