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震后一周,台湾突发66级地震,是因
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083.html 3月23日凌晨01时41分38秒,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在台湾省台东县附近海域发生6.6级地震,为近5年来台湾地区最大地震之一,本次地震距离花莲县约56千米,与台东县相距90余千米。由于本次地震震中距离台湾本岛仅有5千米左右,岛内各地震感强烈,福建多地也有震感。这次地震不禁让人想起一周前,3月16日发生在日本本州东岸近海的7.4级地震,这两次地震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因果关系?同样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两地,是否存在“地震跷跷板”现象? 台湾6.6级地震位置一触即发的地震窝,地震何时能停息?据台湾地震部门资料显示,23日6.6级强震过后,截止当日18时,台湾地区发生3级以上地震70余次。其中6级以上1次,为01:43:27发生在台湾岛内的6.1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为5.7级);5-6级地震5次,4-5级地震40次,3-4级地震24次。可见,本次台湾地震具有震群型地震特点,接连发生两次6级左右地震之后,发生系列3-5级的余震。由于台湾东部本身地震就很频繁,余震的活动将同已孕育地震共同发生,可能进一步推高该地区有感地震频度。 3月23日台湾地震统计因为台湾有地震窝的属性,该地区的地震频度不会很快停息下来,强度也不会马上降低,将会进一步发展。为什么这么说呢? 根据台湾地区地震部门资料显示,年地震监测系统加密改造后,地震记录数量明显增加,能够捕捉台湾岛及周边更小的地震。根据古登堡-里克特理论,地震震级小1级,地震数量呈指数增加。目前台湾地震部门每年记录有感地震达千余次,年均记录地震余次,且每年均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 台湾每年地震数量统计因此,从长时间尺度来看,台湾地区本次系列地震活动,只是该地区地震活动在某个时间段的一个丛集。后面还会有更多由5-6级地震组成的地震丛集。地震数量也会延续往年的水平。因此,3月23日之后的台湾系列地震中,6.6级地震的余震只是其中一部分。 集集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好在“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年9月21日南投集集7.6级大地震后,台湾当局采取多项措施,逐步提升岛内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水平,20年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此次6.6级地震发生在东部近海、人口较少地区,对于台湾地区造成灾害损失的影响也很有限。 前有日本7.4级强震,时隔一周台湾地区发生6.6级强震,两者是否有关系?难道太平洋板块活动存在“跷跷板”效应? 3月16日以来系列代表性地震从日本本州岛、琉球群岛、到中国台湾岛,均位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欧亚大陆板块间地带。在北段日本7.4级地震后,短时间内在南段接连发生系列代表性地震,最终在3月23日台湾6.6级地震后,暂时趋于平静,总体来看,南北两端地震释放能量也基本相当。因此推断,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原本南北平衡的“跷跷板”,在日本7.4级地震发生后,一端“重量”变化,引起连锁反应,为继续保持平衡,诱发了台湾6.6级地震。若“跷跷板”理论存在,则为今后太平洋西岸日本到中国南海地震预测提供依据。 地震“跷跷板”效应示意图当然,地震专家还是比较同意板块学说,他们认为由于台湾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亚板块等多个板块的交汇区域。受太平洋板块向西运动的影响,菲律宾海板块以大约每年75mm/a的速度向欧亚板块俯冲,致使台湾地区地震活动极为频繁,是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据统计年以来,台湾地区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约14次,其中6级-6.9级2.3次、7级以上0.35次。 台湾-琉球群岛密集地震活动地震发生的原因很复杂,还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需要认识到,地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当下做好地震防御才是关键。首先要加强地震监测,充分了解各地区地震分布特点,及时发布地震相关资讯;其次要借助科学方法,探明各地活动断层,采取措施避开断层影响区域;当然,严格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做好日常科普宣传和防灾知识宣贯,大力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关键时刻才能保障广大群众生命安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ly/20547.html
- 上一篇文章: 李登辉家族在台湾最大金融诈骗案澳丰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