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鐘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對商家來說,端午節是營銷民俗文化的好商機,每年都在挖空心思為賣粽子吸引眼球,臺灣什麽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眾也很樂意展示自己的創意。還有,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剛好季節轉換,天氣變熱,除了傳統的艾葉、菖蒲外,各種驅蚊滅菌的芳香植物也很受歡迎,不少商家也喜歡結合“衛生節”商機做促銷。

臺灣端午節過去有關喝雄黃酒習俗,隨著白蛇傳漸漸不見在臺灣新的壹代年輕人欣聞,喝雄黃酒的辟邪去病的風俗也慢慢在時光褪色中。

端午節的食品中,少不了黃花魚,因為有從祖上傳下來的民謠“五月五,買條黃魚過端午”。但主要的還是吃粽子。閩南的粽子分堿粽、肉粽和豆粽。堿粽是在糯米中加入堿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漳州石碼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壹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壹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據說,鄭成功率軍入臺之初,軍糧匱乏,端午節無米包粽子。並不富足的臺民聞訊,爭著送來薯粉、花生、豆類等食品。鄭成功下令將這些食物摻和在壹起,油煎成“堆”,以度端午節。此後,臺南人年年過端午節都以“煎堆”代替粽子。

臺灣和大陸壹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劃龍舟原是民間祭祀水神的壹種儀式,目的是為了消災祈福,後來附會到屈原的故事,說是百姓撐船尋找屈原。龍舟需要經過“開光”儀式才可下水,“開光”就是在五月初壹請地方首長拜祭水神,並提筆在龍舟的龍眼上點晴。

在節日食俗方面,臺灣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長。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臺式的粽子制法分為南北兩種。北部作法是米漏泡於水中,瀝幹後用油炒香,並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將米蒸熟後再用竹葉包裹填餡,再壹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餡後蒸食。南部的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漏泡後加肉餡,以綠竹葉包裹,水煮至熟透。因為制作方式有別,所以南北兩地的粽子也風味各異。北部的粽子有濃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則帶有淡淡的竹葉清春,各特色。料的內容則有豬肉、香菇、蝦米、花生、鹹蛋黃、紅蔥頭、栗子、蠔幹等,隨個人喜好增添。

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也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但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義則和南人有別。吃子固然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象征子孫繁衍,有人還認為可以預防中暑。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因長豆形狀像蛇)。吃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壹ㄠ”,取其諧音)。

客家人包粽子還分堿粽及鹹粽。堿粽特別是用來祭祀的。客家人過端午須準備四份牲醴,壹付拜土地公,壹付拜萬善爺,壹付拜附近的大廟。而堿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鹹粽則分米粽及飯(粿)粽兩種,純粹用來解饞。

歡迎關注“臺灣樂高精機”正能量!

臺灣樂高精機

官方平臺

大陸官方網









































中科白癜风微博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医院的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ls/9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