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211/4577583.html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回收处理的第一道关口,不仅能够减少焚烧、填埋垃圾的数量,保护环境,还能够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再利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是垃圾分类在我国提倡多年,很多地方实行得不太理想,垃圾越来越多,“垃圾围城”已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

来自上海的张先生曾向记者讲述这样一段往事:几年前自己去台湾旅行,和当地一位朋友约吃饭。结果这位朋友迟到近1个小时,理由是“先回家扔垃圾。”当时他觉得很不可思议。然而,如今上海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后,张先生已然明白那位台湾朋友的心情。“现在每天分类干垃圾、湿垃圾就已忙得团团转,大家见面讨论最多的就是垃圾话题。”

相比大陆,台湾严格的垃圾回收和分类政策已行之有年,且效果不错。那么,台湾的垃圾政策是如何制定和执行的呢?

烧出来的“垃圾政策”

“那年我们坐在淡水河边,看着台北市的垃圾漂过眼前。远处吹来一阵浓浓的烟,垃圾山正开着一个焰火庆典……”台湾歌手罗大佑的这首《超级市民》,讽刺的正是20世纪80年代台北糟糕的环境。彼时,台北市垃圾随处可见,甚至有市民期望台风把垃圾吹入大海。当地政府的填埋工作也相当无序,填埋场地也是“一地难求”。

上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同时,生活垃圾也爆发式增长,“垃圾大战”和“垃圾围城”同样困扰着台湾社会。

起初,台湾也是采取焚烧和填埋的方式处理垃圾,但是处理能力有限,而且会再次污染环境。一些专家还发现,垃圾当中很多都是可利用资源,如果加以有效回收,不仅可以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还能让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谁来回收是个问题。当时的社会共识是谁污染谁回收,可是扔在路上、漂在河里的一个饮料瓶如何认定是谁扔的?经过一番争论,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找不到扔饮料瓶的人,可以找到制造或者进口饮料瓶的人。

这需要依据,而且是刚性的依据——立法。

年,台湾修订了“废弃物清理法”,其第16条明确规定实行回收责任制,凡是物品或其包装、容器垃圾,由该物品或其包装、容器之制造、输入或原料之制造、输入业者负责回收、清除、处理,并由贩卖业者负责回收、清除工作。但是这种政府制定回收率、各单项业者进行回收的政策存在明显问题:一是大量拾荒者被排除在外;二是回收率造假、注水等问题严重,很难查处。

年,根据新形势需要,台湾对“废弃物清理法”进行了修订,明确制造业者和进口商必须缴纳“回收清除处理费”,成立资源回收基金,以回馈的方式鼓励全民参与,建立开放的回收清除处理市场,以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目标。同年,台湾“环保署”成立了一般废物及容器、废机动车辆、废轮胎、废润滑油、废铅蓄电池、农药废容器、废电子电器物品及废资讯物品资源回收管理基金等8个基金管理委员会,辅导并执行应回收物品及容器之回收清除处理。年,在社会各界强烈呼吁下,“资源回收管理基金”被纳入政府预算。

年起,台湾环保部门推行强制垃圾分类,居民必须在家里对垃圾进行粗分类,不分类则会被拒收,屡教不改或被处罚-新台币。

由此看来,台湾垃圾分类回收能取得明显效果,政府主导是一个重要原因,而立法则是实现目标的保证。

追垃圾车跑成风景

“刚到台湾的时候,我在晚上出门散步时看到许多人拿着垃圾袋追着垃圾车跑,感觉很好笑,还专门拍了视频发在社交平台上。”台湾世新大学陆生郑梓仪说,自己大一时因为在专门提供陆生居住的宿舍生活,所以学校没有强制要求大家进行垃圾分类,并且定点放置垃圾桶,大家随时扔就可以。但大二搬出去住后,郑梓仪居住的小区属一般居民楼,就要自己分类并定时扔垃圾了。

“之前我还看风景,没想到我现在自己就成了一道风景。”郑梓仪说,由于自己居住的社区人比较少,所以垃圾车停留时间很短,一般只有2分钟。一开始自己没有经验,总是看到垃圾车到的时候才下楼,结果往往刚到路边车就开了,得追着车跑才能把垃圾袋丢进车尾的回收框里。“我还算幸运的,至少没有因为追垃圾车而摔倒。听说有的人会摔个‘狗吃屎’,甚至擦破皮。后来我就学乖了,只要听到垃圾车的音乐声响起,我就马上冲下来站好,等着垃圾车到来。而且网上现在也可以追踪垃圾车的定位,可以提前掌握丢垃圾的节奏。”

由于丢垃圾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台湾民众一定会在工作、生活的安排中把扔垃圾的时间安排出来。例如尽量不在垃圾车经过家附近的时间点聚会、社交,家里做饭也要赶在这个时间把厨余清干净。万一有事要出门,大家通常会拜托邻居、室友等帮忙丢垃圾。

“毕竟台湾天气炎热,垃圾留在家过夜容易有异味,也会招来蚊虫,不卫生。相比之下,普通垃圾还好一些,厨余垃圾要过夜真是个问题。”家住高雄的婉玲说,面对厨余垃圾来不及丢的情况,台湾的很多家庭会用专门的密封塑料盒把厨余装好,放入冰箱冷冻。另外,一些条件不错、有物业公司打理的小区会自己安置垃圾桶,居民只需把垃圾分类后丢入小区的垃圾桶即可,物业公司会请专人来收垃圾。这样的安排方便了住户的生活。

另外,去年8月,台北市政府和回收业者合作推出了“iTrash智慧垃圾筒”,提供部分街区24小时的垃圾与资源回收服务,每0.5公斤收取4元(新台币,下同),机器会按照垃圾的重量收取费用,让上班族不再因加班而担心不能按时丢垃圾的问题。除了一般垃圾,智慧垃圾筒还安置了一台瓶罐回收设备。民众只要放入规定内可回收的塑料瓶或铁铝罐,机器就能帮忙回收,投放者只要放入10个塑料瓶或8个铁罐,就能获得1元。

垃圾分类的主体是谁?是广大百姓。发动百姓参与就需要采取更多柔性措施。据笔者了解,台湾最初推广垃圾分类政策时,百姓也不太习惯。政府采取了多种形式来宣传教育引导百姓参与进来,比如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在学校举办绘画、演讲比赛活动,成立义工队向社区发放宣传单进行宣传、在居民倾倒垃圾时进行监督、指导等等。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采取奖励办法吸引百姓参与垃圾分类。在台湾的一些便利店里,回收半公斤电池奖励一个茶叶蛋,回收一公斤电池奖励一瓶立顿奶茶。便利店不会做赔本生意,他们会将这些废旧电池交给中间回收商,会得到一笔收入;中间回收商将废旧电池交给处理厂商,也会得到一笔收益;处理厂商按照规定处理完毕之后,就能得到资源回收管理基金的“制度补血”。换言之,“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了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让利益相关者都能从中分得一杯羹,最后就实现了全民参与。

大陆也较早地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比如早在年,北京、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是17年来,这些城市垃圾分类成效有限。有人甚至批评现有的垃圾分类政策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稻草人”,与其批评抱怨,不如借鉴台湾“刚柔并济”经验。

垃圾费需随袋征收

眼下对于上海的居民来说,分清楚哪些是干垃圾,哪些是湿垃圾是大家如今生活中最重要的话题。因为如果傻傻分不清楚,轻则要接受社区干部、环保督察人员的批评并重新分类,重则接受罚款。那么,台湾的垃圾分类标准是怎样的呢?

按照规定,台湾的垃圾分为一般垃圾、资源垃圾和厨余。一般垃圾最容易处理,直接混在一起丢进垃圾专用袋就行。不过,这种垃圾专用袋是有特殊标志的,价格也比普通塑料袋贵。比如普通袋子价格为几元,而垃圾专用袋根据大小为1元到40元不等。这就相当于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

而厨余垃圾,就要分生厨余和熟厨余。生厨余为未加工的食材,主要可用于制造肥料;熟厨余为饭后的剩菜残羹,可以用来喂猪。至于资源垃圾,类别更是五花八门,从纸板、塑料瓶、铁罐到电子产品等。

走在台湾街头,如果你看见的是黄色、响着音乐的大型垃圾车,那么它就是来收装在专用袋里的一般垃圾。如果看到的是白色的资源回收车,那么车上下来的工作人员就是按分类要求来收取生熟厨余和各类回收资源的。如果不按规定分类,台湾民众或面临元到元的罚款。

尽管这样的分类很繁琐,但如今台湾民众已然熟悉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台湾的垃圾产生量也随之大大下降。就算台北街头鲜有垃圾桶(仅限地铁站、便利店和部分游客多的路段设有垃圾桶,且明确规定不能丢生活垃圾),但街面仍然十分干净。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参加“绿色发展?循环无限”摄影大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ls/1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