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极品特色小吃:肉圆

肉圆(bah-uan)台语发音为"肉员",是一种台湾的特色小吃,名称得自于外观,一般为直径6~8厘米左右的半透明扁圆形,是一种以地瓜粉、太白粉、或在来米粉等材料作成的半透明肉圆皮包裹猪肉与其他配料的食品。除了最常见的圆形之外,亦有三角形的北斗肉圆,是相传发源最早的肉圆,但目前不若圆形肉圆来得普及。

发源

相传肉圆是在北斗地区的寺庙担任文笔生的范万居先生所创。当时北斗地区发生水灾,范万居将地瓜晒干,磨成粉后揉成团状,再煮熟给灾民食用,并未包肉。后来又经过改良,加入猪肉、笋子等配料,逐渐发展成现今为人所熟知的肉圆,并且流传到台湾各地,也产生了各地不同用料与做法的特色肉圆。

最有名的是发源地彰化(彰化、北斗、员林)肉圆,其余的有新竹肉圆、台中肉圆、南投(水里、埔里)肉圆、台南肉圆、高雄肉圆、屏东肉圆、红糟肉圆等等,实物的大小与使用材料都有颇多差异,但是调理方式多为以油加温(并非炸)或蒸,亦或两者并用,食用时会同时淋上甜与咸两种酱汁和少许蒜泥、芫荽,是台湾的庶民小吃。

肉圆的名称在台湾也有地区差异,如有的地方把肉圆叫做“肉丸”。在鹿港,肉圆则是称为“肉回”,常以台语发音,回字念音国台语相同,这是由于肉圆的组成是由肉圆皮包著里面的肉块,形状很像“回”这个字;此外,肉圆起锅时,调理者会用叉子把肉圆上的油拨回油锅,因此得名。

肉圆这项特色小吃也进入了便利商店中,推出以台湾各地名产为主题的小吃,因为种种的商业经营因素,推出的是台中肉圆。

台湾北部

九份的红槽素肉圆以豆粉制作素肉,浸泡红槽,再加入中药炒香,以笋丝、香菇为内馅,以糯米浆、地瓜粉制作外皮,是九份著名小吃之一。

外皮特色是皮有透明感且有咬劲,主要以在来米的米浆佐以蕃薯粉跟太白粉制成,比一般肉圆小。它另外一项更为显著的特色就是内馅以红糟调味,猪肉馅料佐以红糟、糖跟酱油,再加上剁碎的青葱,就是新竹肉圆的基本馅料,城煌庙附近多家可品尝。调理时会将馅料包入米浆中,然后先蒸再炸,起锅后佐以酱油、辣椒酱等调味,是新竹居民平日常吃的小吃之一。

台湾中部

中部肉圆做法,以油泡和油炸为主,外皮炸得酥脆。台中肉圆吃法多搭配肉羹、四神汤或米粉汤一起享用。

南投、埔里、水里肉圆最为知名,吃法特色为先吃肉圆外皮,留着内馅,再倒入店家免费提供的大骨汤(亦有柴鱼汤)一并享用。

彰化肉圆外皮多以甘薯粉制作,内馅视各家口味不同而有差异,但多数店家用猪后腿肉制成的绞肉,佐以香菇为主。调理方法先将肉圆连同容器放入蒸笼蒸熟,固定外型,待食用时,再油炸而成。

彰化肉圆还有将它制成凉式的吃法,蒸好的肉圆放冷后,再放到冰凉的汤水内,夏天吃极为清爽。称为“彰化凉圆”。

台湾早期民生物资缺乏,农村只好以番薯当主副食,嘴巴吃久了也会馋,家庭主妇以番薯粉和米粥煎成饼,蒸或煮成家中的零嘴。最开始是以热的肉圆为主,内容物有绞肉笋子等等,但随着时间的过去人们渐渐发明了吃“冷”的肉圆,为了口感上的搭配,才将配料改为瘦肉及香菇等比较爽口的内容物。店家也发现,清爽的凉圆在炎热的夏天这种吃不下东西的时节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因此也就慢慢的广为流传,变成彰化的特殊名产了。

北斗肉圆跟彰化肉圆最大的不同在于外观与内馅。两者的料理方式一样是油炸,但北斗肉圆外型较小,为三角形;且内馅只使用竹笋及猪肉。制作过程完全手工,先捏出外观近似宝岛形状后,以高温蒸气蒸熟后即可食用,再经过油炸后口感更佳,是当地特产之一。

台湾南部

南部肉圆多以蒸笼里蒸熟,有名的内馅是加上虾子。

起源于屏东而得名,并且与其他肉圆的做法有些不同,因此闻名。

屏东肉圆是台湾最早以“蒸”的方式调理的肉圆,内馅以生猪肉加上其他调味料,外皮则以在来米浆和地瓜粉揉成圆状,再送入蒸笼里蒸熟,再淋上甜咸酱即可食用。一般会习惯吃完后用残汁残肉再去盛清汤来喝。









































白癜风传染么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jj/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