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札|路过了台湾的文学纪念馆与几家独 参与暑期辅仁大学社科交流,游学台湾十日,在台北、台南拜访与参观了当地的书店与文学纪念馆,地标建筑也好,无闻简舍也好,各有沉淀与味道,摄影不好,感想寥寥,仅此随笔,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作为“在书间”社会实践的小小补充,在“文艺书店”遍地开花的年代,庆幸你我还能看到社会各地都尚存的“独立精神”之火苗。

辅仁大学的学长说,在国立台湾大学门口的小街小巷居民楼中,隐匿着许多很有特色的书店——二手书店(因为台湾的纸质书价格比大陆贵20%,所以二手书店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存在),同志书店与女权书店(书籍内容有针对性,倡议性别性向平等,包容与开放),社科类书店(一家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性书店,天呢,可想而知我们的兴奋),对此饶有兴致的我们决定抽出一个下午光景,前去逛一逛。

不凑巧,也凑巧,二手书店当天歇业,而社科类唐山书店是85%促销的最后一天。走过昏暗的,满樯涂鸦的地下楼梯,唐山书店内部很小很小,但书的数量、种类还是相当齐全与多。社科类图书在大陆与台湾差异也是明显的,这里的书籍的本土性经验研究占比较多,大部分都是台湾当地学者所撰。除了参访的一行人,读者零零星星几个安静看书选书,老板坐在入口,我过去问他,还有没有多一本戈夫曼的《精神病院》,他就笑,我感叹这里的书版型厚重价格贵重,他也只是笑。

女书店与台湾性别平等协会(具体名称我有些记不得了)是比邻而居

这家书店里的每一本书甚至包括漫画讲述的都是女性同志的故事,学长说这家书店已经在这里伫立很多年了,举办了很多活动,社运,来此间的读者从没有戏谑与调侃,或者是不善意的揣测与好奇,无论是同志还是非同志的读者,他们都是满怀敬意。

和朋友一起自由行至古镇台南,二顾台湾文学馆。台湾四周环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原住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汉人、日本人等族群来到岛上,带进不同语言与生活方式,型塑出多元族群的文化。战后更因特定的历史条件而造成族群隔阂与认同问题,而全球化下移工、外配等新移民,也滋生出新的社会文化问题。

这一切都使得台湾文学内涵丰富,文化的意义融合交杂,同时,与海为伴,自然风貌的休憩相关,文学创造与神话传说也多有人文与地理的互动。我自己感觉,虽然我也只是读过几首小诗,但台湾文学中“日久他乡是故乡”的身世落魄飘零,与随遇而安对生活的眷顾,几重意味都很重。

一直有问题困惑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人因何要阅读?书店何以成为必要?这一切在当今怎么能延续?

一个稍微令人满意的答案便是:多读一点有内容的书、就能多知道自己在资本社会中的处境,就能多知道该去反抗哪些不公不义的事物,就能多知道人如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或者是:书本能让人一头栽进某世界,瞬间遁入他者人生,脱离双脚踩地的现实,让无聊的生活大大的不无聊,即便只有半小时光景。

的确,工业革命与现代都市化的社会曾产生出许多前所未有而难以消化的新秩序和新规则,都市生活的疏离与孤寂演化到一个新的境界,我曾经拥抱的都会无名、无重力状态也是现代人无以名状之失落空虚焦躁感的来源。经常我们会发现自己身处混沌不知所措,心上有那么多事情说不出口、理不清楚、写不明白,积攒胸口无处可逃,这时或许正有一本书为你说了,或者它引你进到别人的故事,让你喘口气,暂时跳脱自己的现实,像兔子洞,有发现另一个世界的惊喜,遇见另一个自己的安慰,认识其他人生故事的乐趣,探索另一种生命的好奇。

读书是很重要的议题,但书读完了之后,究竟对自己的生活、所处的环境有什么想法、可以有什么作为,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实践自己价值观的方式,书店则有选书、书架陈列等“书店的语言”,具体的表达我们的想法。

没有权力去站在思想高地批驳那些目不识丁口无遮拦不读书的“混世子”,当人对自我处境与社会环境没有任何提问,他就不会想要读那些会挑战自己、剖析社会现状的书籍。

从少年时代,教材开始,我们接触书与教育,接触思想与理论,这是社会化的重大进程。但当校园中的批判性社团逐渐解散,当“正义‘不再是生活中所需要面对的课题,而仅是”公民与人文课程“的“一个篇章”,那么的确只要阅读老师指定的“那本教材”,在老师出的那张考试卷上得分就行了。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深刻体会到,自己有关于“正义”的疑惑,有碰上因“正义”而起的难题,如果他想要处理的是“自己的功课”,而非“老师出的功课”,或许他对阅读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

而且,人们知道书中有真理仍不去光顾它,因为大家都知道,仅凭书本知识难以“过活”,当社会上大家用自身利益来衡量事情而非道理或法律,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去知道和了解“真理”长什么样子了。这是最可悲的,恶性循环的一点。

今天的我们,在各式媒体中冲浪所受的影响可比在书页间穿梭更为深刻,因为手中的书可能只是众多阅读片段中的片段,非脉络的呈现,没有哪些文字的内容让人需要到达购买的程度,可以放回到家中那有限的书柜空间中。另一个程度理解,有着偌大的空间,但书只是架上的战利品之一,我们视觉地将经济资本转换成文化资本。罢了。

在我看来,书店从来不是劝学和引读的定位角色,店不仅容纳了许多好书,也收留了好多无所事事的年轻灵魂,在尚未找到自己的正路之前,能在这里休息游荡,在书间汲取营养,在温暖的老板与空间当中,找到安慰。很多时候人居旅途,不知该逛些什么,去哪里,总要到书店坐坐,和初中同学约着出去玩耍,总要在书库碰头,转一圈,心满意足,再去吃点东西。

书店硬是多了一份“逛”与“期待”的乐趣,书籍的多寡与选书的品味,每间书店的呈现出来的氛围,都有其自己的个性所在。有些书店的空间安排与书籍陈列摆放的方式,就会让你觉得花时间走一趟是很值得的。有空间,有书堆,才比较迷人一些,才有翻书页的手感和无法预期的新鲜惊喜不断。相较之下,当当,亚马逊,一类网络购物站,点击购入的多是已经知道想要的书,不会有新发现。也闻不到墨印的味道。同时,正是书店如背景般不争闹的驻守,才构成城市生活的奇妙趣味。窄窄的台湾街道,居民区与商业区摩肩擦踵,电动车汽笛声不绝于耳,动静相衬,是偏安一隅的书屋书吧,随时欢迎你进去,吹吹冷气歇歇脚的空当,翻一页书读一段话。

阅读之后的分享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同样的一本书,每个人阅读后都有自己的诠释,你会发现别人的想法是你从来没思考过的,互相讨论激荡让读书这件事不再是那么单向度的事情,自己从这样的过程中获益良多,也因为人的关系,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有温度了许多。

于是,浩瀚是可以被触碰的,无形的事物在这里缓慢地得到理解,赤诚相待只因彼此是真诚的读者、平凡而可敬的人,得以在书店透过书去究竟每件事物本身的独到之处。这种感觉,说魅力太俗气,说机缘又太矫情。我还是什么都不说为妙。

(买了本书,在唐山盖了马克思的章,贼喜欢)

一路的思绪理下来,最终是没什么可以作为结论的,时代有时代的痛痒顽症,人亦有人的善变与坚守。后来想想这种我的窘迫与大学时代的暑期实践不也“同病相怜”?

“在书间”能做的,也不过是稍稍剥开“文化空间现状”这个苦柚的一片内瓤,至于它最后的流变趋向,我们说不清楚,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动和判断。

文|邱子舒

求索生活既覆盖了文学又蕴藏和孕育了无限的诗意在书间做最有情怀最严肃的社会实践“在书间”南京城市文化探索队出品







































北京哪里白癜风病看的好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jj/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