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數三天1960台灣現代藝術的濫觴
展名:-台灣現代藝術的濫觴 參展藝術家:王攀元、陳庭詩、楊英風、丁雄泉、朱為白、霍剛、馮鍾睿、莊喆、李錫奇、韓湘寧、楊識宏(以藝術家出生年排序) 地點: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一館︱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號 開幕:.5.74pm 展期:.5.7-.5.29 展覽支持:財團法人陳庭詩現代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 藝術在台灣發展到年代,蓬勃發展的畫會標舉前衛的精神,其後更影響了許多後進創作者。現代藝術觀念的引入,加上東西融合的策略,於此後成為一個極具影響力的主張;亞洲藝術中心透過此展呈現特定的時代精神,邀集王攀元、李仲生、陳庭詩、楊英風、丁雄泉、朱為白、霍剛、馮鍾睿、莊喆、李錫奇、韓湘寧、楊識宏等藝術家之創作,以在年代建立藝術家聲譽的創作者為主軸,前後追溯20年,重探現代藝術在戰後台灣的生成與繁衍。 新的發現往往是讓歷史往前推進的關鍵之一。年代正有一群創作者在台灣島嶼共享一段特異的政治社會環境並經歷綿密的交流之後,共同促生出新的創作特質與態度。這個展覽的目的便是要勾勒當時現代藝術運動的氛圍。 其實早在民初就出現了參酌西方藝術觀念、但仍以東方美術為本位的新水墨,顯示當時現代觀念已普遍化以至於影響了畫家的創作。國民政府來台而帶進大量藝文人士在此地發表文學藝術創作或投身美術教育,結合反日、反共、親美等意識形態,引入回歸自身思維觀念的現代藝術,醞釀了年代的畫會極盛時期,現代主義的影響力亦強勢地廣披後進的創作者。畫會時代的藝術家雖以抽象為主要的藝術語言,然而本展希望擴大到一個更寬廣的面去檢視具有現代藝術精神的創作,此次邀集藝術家王攀元(-)、陳庭詩(-)、楊英風(-)、丁雄泉(-)、朱為白(-)、霍剛(-)、馮鍾睿(-)、莊喆(-)、李錫奇(-)、韓湘寧(-)、楊識宏(-)等11位。 本展最年長的藝術家是現年歲的王攀元,年紀最輕的是69歲的楊識宏,這一段將近40年的差距中,以年代李仲生影響下啟動的「畫會時代」作為承先啟後的關鍵。以時間先後梳理,年起就讀於上海美專的王攀元受到民初新水墨影響;陳庭詩、楊英風、朱為白、霍剛、馮鍾睿、莊喆、李錫奇、韓湘寧,是年代現代版畫會、五月及東方畫會成員,主要成長教育於台灣,他們追求突破各種傳統的束縛;與畫會同世代的丁雄泉旅居歐美,未隨國民政府來台,其恣意揮灑的思想與創作表明了前衛反叛的精神,年來台後結識包含東方畫會在內的創作者;於省展獲獎的楊識宏則承接了抽象表現主義的自我風格。若以畫風區分,大致可分為感性抒情的王攀元、李仲生、丁雄泉、馮鍾睿、莊喆、楊識宏,相對於作理性抽象表現的陳庭詩、楊英風、朱為白、霍剛、李錫奇、韓湘寧。 王攀元WangPanyoun 地平線TheHorizon 油畫畫布Oiloncanvas 90×90cm 民初水墨畫新派人物吳茀之(-)「繪畫不走舊路」的教育,為就讀於上海美專的王攀元開發出新的觀念,王攀元的構圖在簡約中能取得平衡,年與畫友成立「蘭陽畫會」,對於當時鋒頭最健的五月畫會和東方畫會是從另一地區遙相應和,王攀元與主流偏離,有意識地維持自己的風格,以水墨簡筆將鄉愁抽象化,緊扣離散經驗。 時至畫會時代,就必然提及李仲生。李仲生被尊稱為台灣現代藝術共同的導師,他對於台灣藝術界直接或間接的塑造乃是透過咖啡館私人教學及於報章撰文所提倡的現代主義、前衛藝術,除了對他的學生有直接的影響,更間接影響許多人日後成為專業藝術家。此次展覽便是要重新探索李仲生倡議的現代藝術成果,並可從中一窺年代現代藝術運動側重抽象的一個特殊調性。 年,「五月畫會」舉辦第一屆展覽,「東方畫會」在年底開始聚會並也在年11月舉辦第一次畫展。兩者雖都有中西融合的論調,但仍有差異,前者融匯東西、既現代又中國,而後者則以中國哲學為基底,引入西方觀念為其所用;前者創會成員以台灣師範學院藝術系為主,後者則由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和軍人組成。 馮鍾睿FongChungray 91-22 綜合媒材Mixedmediaoncanvas .2×.2cm 莊喆ChuangChe 太虛穹蒼EmptinessinWelkin 壓克力、油彩、畫布Acrylicandoiloncanvas ×cm 韓湘寧HanHsiangning 28-92 油彩水墨紙本Oilandinkonpaper ×cm 韓湘寧HanHsiangning 76-92 水墨拼貼、壓克力、畫布Inkcollageandacryliconcanvas ×cm 五月畫會的馮鍾睿,畢業於政工幹校藝術系,混合水墨和壓克力、實驗顏料拓印的效果,堪稱當時的新媒體,他的抽象表現也在於文字的抽象,馮鍾睿近年修佛,轉化「刹那無常,終屬虛幻」的客觀世界,因而將為藝術創作當作是一種修為。另一位五月健將莊喆,師大美術系畢業,家學淵源使他熟悉歷代名畫和古書善本,他原有厚實的水墨功力,卻拋棄傳統國畫,利用書法的線條與潑染層層堆疊,以緊密的結構將宇宙間形體收攝於其個人表現性的抽象山水畫中。年齡較輕的韓湘寧,師大美術系畢業,早期畫抽象畫,赴美後轉為照相寫實揉和點描的技巧,在顯明的形象中透露隱微之妙,近年與女兒共同以水墨創作出拼貼作品,半世紀的經歷添加了不同的內涵再以自己60年代抽象畫的構圖呈現,作品同時見證了時間與世代。 霍剛HoKan 聚集ToGather 油彩畫布Oiloncanvas 97×cm 朱為白ChuWeibor 生命本源TheOriginofLife 布面,綜合媒材FoundFabric,mixedmedia ×cm 東方畫會的霍剛,受硬邊藝術影響,以高彩度顏料平塗呈現出大塊面,輔以線條使畫面幾何分割,他用點線面構築出結構,似乎與數理抽象性的內在規律兩相契合。他在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後擔任小學美術教師,霍剛在景美國小任教時,隨國民黨軍隊來台的朱為白服務的部隊正好設於景美國小校內,朱為白雖是軍人,但對藝術創作興趣濃厚,來台後曾到廖繼春畫室學畫,年起加入東方畫會,亦間接得到李仲生觀念的啟發。朱為白家中三代都是裁縫,他回溯到媒材和色彩本身的質地,利用他所擅長的刀剪線縫手藝營造空間感,他極簡風格的創造性不在冷調,反而在於素樸和溫潤。 楊英風YuyuYang 天下為公AllforthePublic 不鏽鋼Stainlesssteel 93×70×40cm (圖片由財團法人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提供) 陳庭詩ChenTingshih WorkNo. 鐵雕Iron 58.5×17.5×16cm (圖片由財團法人陳庭詩現代藝術基金會提供) 李錫奇LeeShichi 漢采本位-6TheEleganceofHanDynasty.Orientation-6 複合媒材Mixedmedia 79.5×cm 楊英風、陳庭詩、李錫奇等畫友則是在年成立了「現代版畫會」,與東方畫會舉辦過多次聯展,陳庭詩本人加入五月畫會、李錫奇加入東方畫會。楊英風,師大美術系肄業,活躍於五月畫會,其雕塑從人文關懷開始轉型,後以不銹鋼和石材創作,大膽而富現代主義風格,旅居義大利時期向國外介紹許多具現代主義的中國藝術。陳曾向楊學習雕塑,雖八歲時因意外失聰,探索世界反能全心體會、仰賴視覺感受,他的雕塑總是利用廢鐵、棄木組合與焊接而成,線條為多、輔以塊面之搭配,造型簡練,結構空靈。李錫奇畢業於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他的創作形式技法涵蓋水墨、大漆、版畫、滾筒等等,其複合媒材追溯傳統文化,本身即具備厚實感,然而豐富的層次更來自他在故鄉金門經歷戰爭的沉重記憶。 可以想見,當時這群藝術家雖各自組織畫會但並不各築壁壘,而是有充分的交流,他們跨足其他畫會的聚會、展覽,互相品評,互通聲息,一齊拿出前衛反抗精神來「革命」:質疑中國畫用筆的傳統,質疑學院的教育體制和意識型態。畫會的多位藝術家後來選擇移居海外,楊英風年、韓湘寧年、莊喆年、馮鍾睿年移居美國,霍剛年移居義大利,畫會的活動逐漸減少。然而到了海外,華人藝術家們仍多有來往,在歐美和台灣之間,這些旅外藝術家同時是現代藝術觀念的創作者也是信使。 丁雄泉WalasseTing MyLoveCanBurnYou 油彩畫布Oiloncanvas 66.5×91.5cm 丁雄泉是本展唯一沒有在戰後來台的藝術家,他曾入讀上海美專,年移居香港,年前往法國,年來台,丁雄泉曾參與眼鏡蛇畫派(CoBrA)聯展,使用抽象表現主義潑灑顏料的技法,但他從來不認定自己該被歸類為哪一個畫派,其絢爛的色彩與大膽的主題與構圖,標舉了一種自外於主流的特殊風格。 楊識宏YangChihung 青銅時代BronzeAge 壓克力畫布Acryliconcanvas .2x.2cm 楊識宏年紀較輕,即使未能躬逢革命反叛的畫會時代,現代主義精神還是深植在他的思維裡。楊識宏年旅美,畫風感性抒情,年台灣藝專美術科畢業,曾經用台灣全省美術展覽會評審青睞的風格創作而獲獎,他重視的始終是探索自己隨生命階段不斷昇華的心象,捕捉狂放的意識流動。旅居紐約時撰寫《現代美術新潮》一書引介西方藝壇最新的思潮、理論,繼續影響後來的華人創作者。 我們從台灣具有現代主義精神的藝術家中抽樣這11位展出,可以看到他們共同指出在面對西方新潮的衝擊之際,各自引發出何種自我意識而促使他們仍以原本文化中的養份為本建構其美學觀;若擴大到兩岸比較華人藝術的發展,相對於文化大革命在中國造成的封閉與斷層,遲至近30年後才出現中國的現代繪畫運動「八五新潮」,本展亦將指出這一場革命性的藝術運動乃是孕育自戰後台灣特有的環境,而這個養份推動了其後非敘述性創作在台灣創發的各種可能。 在當代,所謂「中西融合」聽來非但不像是一種創新,反而像是一個陳腐的概念,我們在此時此刻對於某些藝術表現也許並不以為前衛,甚至認為是老生常談,但至今它們的發生其實一直在見證那個時代。此次展覽的「重探」即是要拉出一個現代主義精神在台灣的光譜,回溯遠至戰前現代觀念的萌發、現代藝文知識隨外省人來台所給予的養份、白色恐怖時期創作者的思慮、冷戰時期台灣位居戰略地位主要接收美國資訊而得的新養料、與日治時代遺留的學院保守勢力的對抗,這幾條軸線交疊出特異的時代精神,一場藝術文化革命在年代台灣這個殊異的時空,而得以藉由非學院、非傳統、風行全台灣創作者在體制外的頻密交流而造就。 現代藝術的魅力在於他隱含的反叛性,自我、具有強烈的觀念性,而它在台灣的發展更是一個異數,畫會之間互通聲息而凝聚出現代主義的力道,彼時年方二、三十歲的藝術家富有論辯的激情,它實際開闢出的一條嶄新的道路至今還是有一個有效的宣稱。彼時開拓者胸中的丘壑使他們有勇氣選擇自外於原有的體系,以辛辣的作風直接回應大時代,而似乎今日人們願意受科技、媒體、消費決定我們的知識來源、審美的培養及關懷的重心,創作這件事,似乎簡化為表層浮面的糾結或炫技。創作者能否意識到框架的限制?能否讓想像力盡情奔放?能否直面脆弱的心靈?能否放眼歷史文化脈絡後定位自身? 在這個低潮的時代重探,我們呈現時代的縮影也聊為現代藝術的發展生涯下一個註腳,也許,能帶給我們新的勇氣。 更多亞洲藝術中心資訊,歡迎關注:长按,识别 亞洲藝術中心北京+86-10--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jj/10549.html
- 上一篇文章: 2015年11月8日万态新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