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说他根红苗正,唯一采访过两岸抗战
来源:搜狐公众平台 编者:方军先生在 大陆抗战文学作家方军,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共产党员,父亲八路军出身、中共高干,他放弃体制内的岗位与前程,走入深山、走进偏乡,只为采访那些孤苦无依、贫病交迫的抗战老兵。
方军,是大陆目前报导老兵最深刻、采访老兵最多的抗战文学作家,廿年来,他采访了四百多个国军老兵,四十多个八路军、十多个俄罗斯、卅个日本老兵,以及七名慰安妇。 方军采访郝柏村将軍
方军的父亲官至中央电视大学副校长、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副总编辑。一九六八年(方军十四岁),他父亲说,国民党军(国军)打过很多大战、恶战,这话让他吓出一身冷汗。当年正是文化大革命闹得最凶的时候,只要有任何肯定国民党的言论都是反动言论,轻则关押、批斗,重则判刑坐牢。但他父亲的这句话也让他一头栽进对历史的探索、对老兵的探访。 方军采访吕正操将軍
方军曾在外交部担任日文翻译,外交部还送他进入第二外国语大学念书,后来留学日本,在那边完成他的第一本书“我认识的鬼子兵”。他访了卅名日本老兵,每个人都说,他们的作战对象都是国军,很少遇到共产党军队(八路军)。对从小接受共产党教育(抗战是共产党打的,蒋介石的国军只是下山摘桃子)的他来说,完全颠覆了史观。一九九八年在大陆出版时,书名还是由中共前国防部长张爱萍的题词,开国上将吕正操写的序。
方军说,书中肯定国军的抗战事蹟,在当年是很危险的,但有了两位上将的“背书”,证明这不是“反动书籍”,这本书大卖获得当年的十大畅销书,以及文化部的中国图书奖,改变一部分人的观点。
方军采访的国军老兵,每访一个就哭一次,写作时,哭了无数回,发表时又哭了几次,他把情境融入文笔之间,试着把老兵的遭遇投射到自己身上,为了采访这些老兵,方军与老兵们同吃住。 方军采访郝柏村将軍
廿九军大刀队的杨云峰,他把杀鬼子的片刀捐给了北京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但因国军老兵的身分始终得不到中共的认可,杨云峰每天就在卢沟桥附近乞讨要饭。方军为了采访他,也跟着一起要饭,把自己身上、脸上涂抹泥巴,破毛巾搭在身上,跟杨云峰吃着硬得跟石头一样且快馊掉的馒头。
方军说,每次访问时,老兵们一直哭,他看着老兵哭着把话说完,把历史情节说清楚,“我只能像铁汉一样,把他们记录下来”,但回到家,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掉泪。
方军为了出版这些老兵生活困苦的内容,与出版社“较量了好几回”,包括老兵生活的困顿,政府漠视老兵,以及描述长官的情节,与提到蒋委员长部分,几乎都要删除,就连书封面的老兵住家破烂的照片,也规定不能放,“大概有百分之三、四十都被删了”,廿年来,他共出版了十八本“最后…”的系列书。 郝柏村将軍
方军这次来台采访前行政院长郝柏村,是大陆第一个采访郝柏村的记者兼作家。对他来说,两岸的上将他都接触了。为老兵写书尽管辛苦,总比过去在抗战纪念馆的日子来得自在又快乐。他回忆那几年在抗战馆工作时,不要多嘴才能生存,看到领导接受日本人的餽赠纳入自己口袋,难以苟同,离开看到另一片天,也看到了真实的历史与悲苦的老兵。 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以“抚慰战争创伤,倡导人性关怀”为使命,源起于年“老兵回家”公益行动,年在深圳市民政局注册成立。基金会致力于为战争背景下的个体士兵提供人性关怀,关怀服务抗战老兵。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ys/8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台湾经济转型揭秘
- 下一篇文章: 突发台湾旅游大巴起火致车上26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