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公立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个人简介:年入读广宗二中18班,曾获“天原杯”化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初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邢台市三等奖。年赴邢台市第一中学读高中,曾获高中奥林匹克物理竞赛河北省二等奖、高中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二等奖、年河北省三好学生。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获郭永怀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等。年以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已发表相关论文6篇。现仍在美国研究深造。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好!我是乔新显。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与你们交流。前几天,闫松涛老师给我留言,希望我能跟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自己的学习经验。经过反复思量,还是决定写写自己求学过程中的一些经历配合自己当时的一些想法,希望对于同学们能有些许益处。一,在二中我是年从第一小学考入广宗二中的。当时二中还在老西关,由于房舍不够,我们整个年级都是租了民房当教室。14班到18班,都是毛坯房,连砖墙里边的白灰都没抹,就那么露着。我被分在19班,二中给我们班租的民房还做了基本的装修。后来毕业班腾出地方,我们又最早搬进老校园,相比其他班也算幸运了。后来二中建了新校区但我们未能搬入,而旧教室已是危房又赶上新生入校,我们整个年级全部被挤到那两个小院儿里去。我们被合并到了16班,多人全部塞进一个只有三间房子的教室,这么多人挤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根本放不下桌子,于是我们就用凳子当课桌,从家里带来小板凳当座椅。冬天到了,窗户上没有玻璃,就钉上塑料布;光线不够又没有荧光灯,就整天开着灯泡,还是黑。年下半年,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来采访,把这件事报道了出去。年初,我们终于如愿搬进了新校区。前几年去二中的时候,还看到一张记录我们当时拥挤状况的照片。照片中间有个靠过道儿穿绿色校服的就是我,虽然没有露出正脸。当时的二中新校区跟现在不一样,只有一栋楼外加一片黄土。我们却兴奋异常,因为终于有了宽敞又明亮的教室,又可以舒舒服服地在桌子上写字了。这种新奇的喜悦,你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了。那时候,二中还不是寄宿制,也没开始上晚自习,即便家离得远的,学生也只能自己在县城租房子住。当时恰逢中学竞赛活动的普及,二中有了条件,也开始了竞赛的培训。当时有“天原杯”化学竞赛、中学生物理竞赛和“希望杯”数学竞赛。老师们自愿抽出晚上的时间给学生讲授竞赛知识。当时教材也简单,每位老师手里貌似也就那么一本初中竞赛化学或者物理题解的答案。我从老师那里把书借了来,从头到尾整个做了一遍,便算是吃了小灶。

毕业后,每到放假,我还要回二中走一走,拜访一下当年的老师们,算是亲眼看到了二中条件的逐步改善。二中现在的条件肯定要比我出国之前时好很多,而且会越来越好。可是无论硬件怎么变,人的因素却是最重要的。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师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当时教化学的卫兵老师晚上给我们补课,大冬天吃完饭就赶到教室,脸都冻得红扑扑的,却每每都讲得神采飞扬,让人觉得心里又温暖又感动。还有老师们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竞赛考试临近的时候怕我压力过大,闫松涛老师还特意背着我家访,问我晚上休息得怎么样。老师们兢兢业业,学生们勤勤恳恳,师生间亲密融洽。那是一种不管老师还是学生每天都觉得自己很有干劲儿、很有奔头儿的感觉,也是我对二中最深刻的记忆,让我每每想到二中就有种家的温暖。二,上高中毕业后,我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被保送至邢台一中。第一次的期中考试,英语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那张满分的试卷上我只得了67分。于是,我开始考虑这其中的原因。回想初中,硬件确实比较差,我们整个初中课堂基本没怎么听过英语磁带。就连考试时的听力,都是老师读。只有在最后三次中考模拟的时候,我们才听到了用楼顶大喇叭放出的英语听力。这或许可以算一个客观原因,但却给我提了个醒:你其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牛嘛。主观上呢?仔细分析,原来自己在初中一直是在和周围的人比,很容易显示自己的优越感。要维持这个优势虽然也能起到一部分驱动力,却也容易失去动力。后来不光我,连爸妈也松懈不再督促了。记得有一个多学期每天吃完晚饭,就和邻居打牌,一打打到11点。总结过后,我转而对我个人的学习能力到底如何,产生了好奇并做了各种尝试。为了解决听力问题,我随身带着复读机,随时随地听;为了节省时间,我避开食堂高峰期,等到大家吃完饭,才跑步去食堂,边吃饭边看《今日说法》;为了解决口语发音问题,我每天早晨5:45准时起床,跑到操场大声读英语,整个操场都回荡着我的声音。

这个过程,我还经受了压力与嘲笑。起初我的英语发音很差,有人笑话我:你读的是中文还是英文?有人说,你在操场读英语,我们就算关上窗户还是能听到你那么有“穿透力”的声音。我就装作很无所谓地笑一笑。结果是,前者变成了我继续努力的动力,后者则让我起得越来越早,在他们到教室之前就读完。这一过程,让我学会了不被别人的嘲笑吓倒,也不为别人的评价所困,只要是认定了有利于我能力发展的,在不妨碍别人的情况下,我就一定要坚持下去。这种坚持还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小时候学说话比较晚,到了高中依然有部分音发不清楚,做辩论的时候,听到别人笑我说话不清,我腿肚子都会发颤。随着口语能力的进步,我日常说话的自信也随之水涨船高。等到高二的时候,我已经是班上少数几个能坦然的有观点就说有问题就问的人。以后你也会发现,只有敢于暴露自己的短处,你才能改进。这个过程越频繁,你的进步也就越快。那么发现问题如何修正呢?我认为要依赖于好习惯的养成。我曾经看到好的习惯就一股脑全上,结果弄得精疲力竭,最终众多好习惯一个都没能坚持下来。后来读了《富兰克林自传》才明白,一个习惯从无到有是一个非常耗费精力的过程,从完全需要主观意识来提醒到自然而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大概需要至少3~4周的时间。富兰克林建议我们先把自己需要建立的习惯列个表,按这些习惯的迫切顺序先选择一个来培养。等到你觉得不需要额外花精力来维持上一个习惯时,就可以开始进行下一个习惯的建立了。这样建立的习惯牢靠稳固,能够作为支撑生活的核心。同时,保持习惯的毅力也至关重要。很多人在学校和放假在家完全两种状态,每次开学都需要重新建立一次习惯。这样效率低不说,一旦你离开学校走入社会,就再也建立不起这些习惯来了。三,读大学

自从被说我长了一张“科大脸”,我就真跑到“科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来了。我在大学时候的目标是先掌握知识的广度,再拓展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我要求自己首先学好基础课,科大的传统是重视基础课,认为根深才能叶茂,所以基础课全校通修。就连英语系也不例外,都得乖乖和我们一起学两年基础课。数、理、化、生、计算机等课程、实验,一个都不能少。除此之外我自己还高于学校要求多修了80多个学分,相当于多修两个第二学位。其次,我高中时代读了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和《梦的解析》。一般来说,书有两种功能:一是开阔眼界,培养兴趣;二是培养思维模式和逻辑严密性。弗洛伊德的书,就第一种功能来说,确实是好书。它提到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根基模式:意识和潜意识。然而就第二种功能而言,他的书在逻辑严谨性上几乎是灾难性的失败。这一结果导致了我在大学花了很大力气去用体系化的德国古典哲学来规范这种跳跃的图像式思维。另外,因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病态心理学,所以我又从正常心理学的角度给自己列了一系列书单以拓展视野:后精神分析-人格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科大作为一个国内顶级大学,是有很多机会和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机会的。龚昇教授和姚雪彪教授在我对知识深度的理解层面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龚教授,是华罗庚的关门弟子之一,著作等身。我很有幸听了龚教授用现代数学的观点来讲《微积分》和《线性代数》两门数学基础课。大师就是大师,能把如此纷繁复杂的两门课程简化成一个公式的两个不同纬度的展开,所有的知识都可以从这里推出来。这种让人惊服的简单明了也让我对知识的深度有了直观感受。后来我和人聊学术,谈上几分钟就可知道这人在科学上是个骗子还是真有货。因为这种有深度的理解,没有捷径,只能靠自己积累和有厚度的人交流来实现。而那些只靠玩小花招儿的人,即使偷来别人的成果也不可能达成。姚雪彪教授是我们高级课程《细胞生物学》的教授。他花了几乎我们课程一半的时间来讲细胞骨架(支撑细胞形状的内部结构),但是他是用研究者的思路来讲,每个实验精妙的设计,每个结论的来历和证据。这个过程让我真正了解到了科研是如何做的以及那些重要而有意义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以至于现在我虽然不做任何与细胞骨架相关的研究,但碰到有人讲这个东西,我还是能提出有分量的问题。同时,姚教授因为是在一线工作的科学家,思维活跃,新思路和想法层出不穷。所以每次和他聊天,都能获得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于自己的学习也产生很多新的想法和启示。与两位教授的交流,不仅拓宽了我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度,还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龚教授年逾八十,依然在我们鼓掌的时候,坚持站起来给我们回礼。在学校食堂碰到老人家,因为知道我是学生物的,所以就跟我说他对数学在生物方面应用前景的理解和看法,经常一聊就是半个小时。姚教授更是热爱工作的榜样,他对于自己的工作是那种一说到眼睛就会发亮的热爱。从大三开始,我就开始准备考GRE。(注:GRE是美加大学各类研究生院要求申请者所必须具备的一个考试成绩,也是教授对申请者是否授予奖学金所依据的最重要的标准。)考GRE的过程是我第一个自己安排组织、自己负责和自己想做的事情。因为要对自己考试的成绩负责,所以就把自己能挤的时间都挤出来用来备考。这真是个煎熬又磨砺人的过程。号称词汇量2万的GRE单词背了许多遍还是背不下来;单词背下来了题目却总是做不对。那种绝望感真的像是一座大山压砸头上,每次做题郁闷地要跑到外面吼一嗓子或狠狠把钥匙投出去才能解气。那段日子,真的比高中学习还要苦很多,压力变成如何应对心理上的打击以及如何在绝望的情绪下继续前进。而英语水平的提高已经变成副产品了。申请的季节到了,欲出国的过得像条狗,整天忙个不停;而保研的则过得像头猪,悠闲自在。就像《士兵突击》中的七连长所说,路有千条万条,我就选那条最难的。这虽然是一种极端的表达,但你不可能总是一碰到困难就选择逃避吧,因为总有一天你将避无可避。而这些难走的路给你带来的经历和磨练却丰富了你的人生,促使你真正地成长。四,出国出国之后,迎来了完全不同的挑战。首先是如何与孤独相处。网上有副对联说得好:“美国,好山好水好寂寞;中国,真脏真乱真逍遥。”这种孤独在国内真的很难想象。国内一个是人口密度大,一个是学校生活基本上是集体生活,这种感觉并不明显。而到了美国之后,一个是地广人稀,另外加上语言文化上的隔膜,你的孤独感在你迎新活动结束之后骤然发飙。这个对于工作的人也一样,相信在开始的新鲜感过去之后,生活也会开始变得单一而枯燥。所以如何使得自己的生命丰富多彩是现代社会精细分工后人类面对的共同的难题。解决办法倒也简单:要么玩儿命工作,要么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现在在学校,你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将来工作后就要越来越注重后一条:发展自己的兴趣。而如何选择个人兴趣,我觉得应该始终以保持自己的均衡发展为出发点。虽然量多量少因人而异,但是每个人对于生活的每个方面其实都有需求。如果你日常主要的学习工作是静的,那么最好找个动的爱好;如果你日常总和人打交道,那么就要找个让自己独处的兴趣。这个对于维持你的心理健康的平衡很重要。这一点对于学生组织自己的生活也很有好处。其次,国内很多成功学和家长教导,很多时候都是强调各种技巧。社会上,你会发现身边就有人玩儿这种小聪明,他们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ys/14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