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心怡(广州中山大学学生)

我们的学校虽然在广州郊区的大山深处,但是在师资方面一直都在培养和引入高资历的老师。从入学那一年开始,我就得知我们学校聘请了一批台湾博士来学校任课,不禁对这些从宝岛而来的新老师们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开学动员大会时,我们系的老师们对台湾老师们的在书面表达和平时体现出的礼貌赞不绝口,这更让我期待能遇上一位台湾的任课老师。

颜值高被称男神

可惜那一年我们系的台湾老师数量有限,一直都透过师兄师姐或者是上过他们公选课的同学们了解他们。有些同学说,台湾老师很热情,在开课前给他们分发台湾特有的小点心;也有些同学说,上台湾老师的课,挺辛苦,不仅经常考勤,而且上课的内容有点枯燥单调,难理解,但是偶尔,老师也会讲讲关于台湾的一些趣事;还有些同学觉得台湾的老师们颜值挺高,尊称他们为“男神”。

直到大二,我才有机会遇到台湾老师任课。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了解到,在台湾考取博士学位要求很高,能考进去未必能说明你的毕业论文能够轻易通过,8年毕业也不是怪事。而考取博士以后,往往比较年轻的博士生将近而立之年。

治学严谨要求严格

在不断的对比之下,我开始感觉到台湾老师讲课和大陆老师讲课的差异。不仅仅是因为老师在写板书时候会书写繁体字,而且他们课件和讲课时一些专业术语大部分用英语表示,并且讲课偏向于理论化,有点偏于国际化的感觉。而我国关于会计的准则是比较特殊的,和国际会计准则存有差异。台湾的老师们大部分都毕业没多久,对于国内会计准则自然是没有大陆的老师熟悉,并且对我们学生的接受水平不甚了解。但这不影响他们对课堂认真负责的态度,上课时候,他们讲到某些知识点时候,也会事先了解我们是否有学习过相关课程,并询问我们是否接触过该类知识点。遇到我们疑惑时,也会耐心地再三讲解。下课时候,也会表示谢意。

一学期下来,在我对台湾老师总体印象是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偶尔也会开开玩笑,但大部分时间都一本正经的学者形象。

不过在下学期,我也遇到过意外活泼的台湾老师。他不像其他台湾老师那样着衬衫和西裤,而是比较休闲的运动风服装,运动耳机甚至还挂在脖子上,一股潮范。若不是他言语和书写的文字,我还真没意识到自己选了一位台湾老师的选修课。由于是专业选修课,并不涉及到核心专业知识所以并不担心上述的教学差异,加之那位老师讲课幽默风趣,而且很善于举例,课堂的氛围也很轻松。与其他老师比较,鲜明的特点是,他对课堂纪律也是比较宽松,不主张强迫学习,也许由于他主讲课程与管理学、心理学有关。但即使如此,他在讲课时候除了风趣之外不乏条理,课堂课下都乐于与学生互动交流。还会探讨台湾与大陆教育上的差别。

礼貌是一种习惯

在更多地去接触和了解时,台湾老师们给我的印象也慢慢地丰富起来。课下的他们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也会在社交软件上写上自己的历程与心情,在疲惫时发发小牢骚。在处事上将礼貌当做一种习惯,在学术上的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严格要求则是他们大多数人的共性,也乐于去了解大陆与台湾的差异。在他们的身上,真的可以感受到那种学者的风范,即使他们坦言所学的内容在最初学习或是别人看来十分枯燥,但是他们依然能够坚持求知乃至心怀热忱地专研,令人敬佩。在他们的一点言谈中,我也能感受到那些老师对于祖国大陆的一种亲切的感情。

在写下这篇文章时,脑海里闪过了很多关于台湾老师的记忆,心里似乎有很多话很想表达出来,最终写出来的也是关于不同台湾老师的寥寥数语。相较列举更多的事迹,我更想描述的是我,一个大陆学生从他们身上延伸出对台湾学者们的感受。

以我们学校为例,聘请大量台湾教育人才是一个比较大胆创新的举措,免不了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即老师和学生们之间出现了教学内容和需求不平衡的情况。这意味着在初期要需要更多的尝试与磨合,但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两岸的交流,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是台湾老师来大陆,还是大陆老师去台湾教书,都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而且海峡两岸的同龄学生乃至普通的百姓也能够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这中间或许会有些许小摩擦,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逃避的理由,只有去正视它们,去尝试解决它们,才能够去融入彼此,接受彼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xs/16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