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对台湾动武怎么办蔡英文反击战略曝光
自蔡英文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两岸关系急转直下。台湾的军事新闻也热了起来,美国方面也频频在台湾问题搞小动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的军事战略是什么?最新一期《凤凰周刊》刊登特约撰稿人李侨的文章,分析蔡英文的军事战略。 自两蒋时代以来,台湾军事战略像变戏法一样不断发生“豹变”,从“反攻大陆”到“防卫固守”,中途又变出“境外决战”的叫嚣。如今,守着经济萎靡不振、两岸关系面临冷冻的处境,二度“执政”的台湾民进党当局号称将推出迥异于前任马英九时代的新军事战略。 据本港《亚太防务》杂志披露,在蔡英文的直接督导下,台湾当局最快将于年1月确定新军事战略的名称与内涵。可以肯定的是,这份军事战略既不会用陈水扁当局的“境外决战”噱头,也不会沿袭马英九当局常说的“固若磐石”理念,而随着军事战略改变,台军武器装备研发与采购也会随之调整,因此备受各界 建军重点是“不对称” 当年在野时,蔡英文曾和民进党“大佬”谈过,早年陈水扁嚷嚷跟大陆搞“境外决战”完全超出台军能力范围、徒增笑柄,马英九的“固若磐石”战略又太过保守,如今,蔡英文入驻凯达格兰大道,如何提出体现“三军统帅”英明与权威的新战略,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知情人士透露,蔡英文曾向“国防部长”冯世宽提出过四个战略原则:一是“国防自主”;二是由以前的“有什么,打什么”,改成“打什么,有什么”;三是不准美方干扰;四是与各方学者座谈,不能闭门造车。其中,不准美方干扰有两层含义:一是美方认为大陆对台动武,最可能采取封锁方式;二是两岸若爆发军事冲突,防卫作战的准备应是设定美军不会也不可能军事介入,换言之,没有台美联合作战这种事。事实上,美方一直想探听蔡英文当局的军事战略调整方向,由于台美军售关系,美国对台湾防卫作战的影响不言而喻。 蔡英文在年台湾“军人节”致辞时曾说,过去几十年间,缺乏上层军事战略指导更新,各军种按照自我本位建军备战,造成资源重复投入,导致军事投入效应无法最大化。她认为,现在威胁形态已明显改变,作战思维应有调整,尤其是随着募兵制逐渐到位,人力结构、人员数量和素质要求不同以往,台军在用人和经营管理上应有创新做法。据岛内绿营人士透露,新军事战略很大程度上沿袭民进党思想库“新境界文教基金会”在年5月提出的“年台湾军事防卫能力”蓝皮书的精神,着力构建应对大陆“第一击”的“不对称战力”,即台军总体上不奢求对大陆“先发制人”打击,但仍保留特定领域的防守反击能力,重点构建在新领域的优势兵力。 有意思的是,围绕什么是“第一击”,蔡英文在上任前曾到“国防部”询问有关概念,有高级将领说大陆一发射导弹就算,也有高级将领说导弹快打到台湾本岛才算。由于涉及军种对防卫作战见解,蔡英文要军方拟订军事战略时一并澄清,“第一击”定义要清楚,因为这直接牵扯到台军作战指挥权责的归属。据悉,按照现行台湾“国防二法”,面对“第一击”的“反击权责”由“国防部长”承担,他下达指令并授权“参谋总长”执行。 在建军方面,新军事战略会着重于“不对称”领域,在财力负担许可范围内提供最优质的武器装备,除了全面提升单兵个人装备、延续现有采购项目外,蔡英文当局将以“对外合作、本土研制”的途径,主动整建下一代军事能力。 专家认为,如果实施新军事战略,将令未来的台湾防务投资出现“大翻转”。以建立“第四军种”网军为例,网络战没有战时与平时之分,是一场每分每秒都在进行的“无形战争”,一旦组建独立军种,绝非把各军种下的相关资源加以结合就够了,而是投入更多资源在新军种身上。这势必冲击原来各军种的预算分配,造成一场新的军种资源争夺战。在敏感的潜艇部分,蔡英文早在上台前就表达强烈的“潜舰(艇)国造”倾向,因此新军事战略会进一步推动台湾自制潜艇的步伐,不过由于台湾自制潜艇的技术难题甚多,很多关键技术还有求于人,前景是否如蔡英文所想的那么乐观,仍有待观察。 更微妙的是,年底,台湾海军建造两栖船坞登陆舰与多功能直升机两栖攻击舰的“鸿运计划”被曝光,原本规划同时开工建造,但因外有美方压力,内有“国防部”不支持的“夹杀”,最后台湾海军只好根据预算争取与兵力需求的优先次序,确定先建造1.6万吨级两栖船坞登陆舰,待完工并通过作战测评服役后,再建造1.8万吨级“多功能直升机两栖攻击舰”。 台湾当局人士曾提到,要维持现有海空投送能力以维护海上运输线安全,并可执行海外人道救援与灾害救助。要达到这项任务目标,除了空军的P-3C反潜机和C-运输机外,就只剩海军舰艇有此能力。这艘被“夹杀”的“多功能直升机两栖攻击舰”,其建造时程是否提前,就看蔡英文当局落实新战略的决心了。 台军能撑多久? 当然,无论“蔡英文军事战略”如何布局,岛内民众最关心的还是两岸万一开打,“台军可以撑多久”这个话题--从蒋仲苓、唐飞、汤曜明、伍世文、李杰、高华柱、严明到冯世宽,历任台湾“国防部长”都会被“立法委员”问到。最新的动态是,年9月21日,冯世宽在“立法院”进行业务报告,他答复“立法委员”相关质询时强调,“我们绝对能坚持超过一个星期以上。”相比过去,“一个星期以上”不是时间最短的,前“国防部长”唐飞当年曾说过只能抵抗几天。 或许因为军种出身不同,每位“国防部长”对台海作战构想都有自己的认知,所给出的答案背后也代表军种的用兵思想。一般来说,台海战事能撑两周是“标准答案”。但撑多久,因军种见解有所不同,时间略有灵活性伸缩。一般而言,海空军均认为,当他们的战斗力耗尽时,战事等于结束,而陆军将领则认为要等到解放军登陆占领才能算数,所以陆军当“部长”的多半认为可以撑久些。 唐飞是几位“国防部长”中认为台海战局所能撑的天数最少的人。他曾在“立法院”表示,台湾的防卫重点不是撑多少天,即使如外界所说的台湾战备仅有14天,也早已决定出胜负了。唐飞是空军出身,空军持的论点是,如果台海丧失制空权,海军与陆军失去空中掩护,战局等于结束。至于陆军,不少人认为可撑一个月,甚至更久,因为陆军不认为海空军打完了,战争便结束。在他们看来,解放军得登岸,打完滩头战还要打城镇战,甚至有高级将领主张编练“山地旅”,到中央山脉打游击。所以,解放军要“占领”台湾得要打上好一段时间,“两周绝对拿不下来”。 有趣的是,李杰出身海军,其“两周说”刚好是分水岭,空军多半在两周以下,陆军则在两周以上。当然也有例外,空军出身的严明曾保证可打一个月,陆军的高华柱则说不会少于一个星期。 事实上,台湾防卫重点在于能否顶住大陆“第一击”以及让大陆付出多少代价,这样的代价大陆是否负担得起,与台军能撑多少天并无多少关系。台湾“中华战略学会”研究员张竞认为,由于台湾“国防法”第十条明确规定防务政策为“行政院”层面的职权,因此“蔡英文军事战略”到底是基于“国防部”层面来制定实施,还是通过“行政院”跨部会协调实施,其效果大为不同。如果各方势力不能“摆平”,那么极有可能像当初马英九当局推动募兵制,所有责任都推到“国防部”,却在“行政院”层面得不到支持那般,变成“高度不足、格局不够”的“夹生饭”。 张竞还认为,“蔡英文军事战略”在推出之际如果没有拿出配套的预算规划,那也是“空中楼阁”,毕竟要办成事少不了花钱。眼见岛内经济哀鸿遍野,如何筹措足够的建军开支,着实令蔡英文团队伤透脑筋。 解放军军机半个月内第二次绕台台媒称这次尽在掌握 11月25日,我军军机经巴士海峡由南向北绕台湾岛一周。台军方对此三缄其口、沉默不语,引发了岛内媒体和民众的不满。而昨天(10日),解放军再次组织远海训练。台“国防部”这回率先发布通报,台媒此后报道中又透露了大量细节。报道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感觉。 与上月25日的训练不同的是,这次是由北向南顺时针时针绕台湾一周。本次台“国防部”在当天下午1时17分就向媒体公布消息。记者会上同时强调,本次台军全程严密监控,可让民众安心。 台媒夸赞台军在第一时间主动宣布解放军军机绕飞消息,创下反应记录。这次迅速公开,证明了台军“掌握敌情的能力绝无问题”,“绝对有能力监控”。台湾联合网称,“国防部”发布消息时距军机完成训练全部降落,仅不过十分钟。反观之前,都是大陆或日本方面宣布后,台方才被动证实。 台“国防部”发言人陈中吉称,解放军军机10日上午升空后,“国防部长”冯世宽第一时间就进入衡山指挥所督导。 联合网透露,本次台军乐山远距离预警雷达配合“国防部电展室”,提前截获了解放军相关动态。台军在9日上午就开始启动“联翔操演”,摆出联合防空警戒的架势。台媒颇为自豪地表示,解放军的训练,反而成为台军“操练反制的实境模拟战场”。 “联翔操演”是台三军联合防空演练,结合战机、海基及陆基防空导弹和预警雷达,针对特定目标展开追踪。 多家台湾媒体都报道称,海军基德级驱逐舰从东海岸的苏澳港出海,打开搜索雷达,提前在台湾东部海域待命。部署在苏澳、花莲和台东三地的霍克式防空导弹和部署在高雄林园的天弓式防空导弹提升了警戒等级。 媒体引述一名官员的话称,解放军军机“他们有几架,往哪里飞,在什么位置,我们都清清楚楚。”言语间颇为自信。但对于绕台军机具体型号、距离台防空识别区距离,以及战机是否升空监视,台“国防部”在正式场合什么细节都没有透露。 联合网援引军方将领称,除非飞机进入或者十分接近台防空识别区,台军一般而言不会特意派战机升空。这名将领还指出,现在两岸仍处军事对峙状态,台战机即使起飞监控,通常也会保持英尺(约米)距离。以免过近引发误会,甚至擦枪走火。相较之下,如果是南下的俄罗斯军机,台军就会“贴近伴飞”。 上次军机绕台,岛内舆论曾质疑台军军机为何不升空监视。台军消息人士这次也间接喊冤,不是没有监控,只是没有说而已。据称,台军各基地除幻影战机保持常态未出动外,F-16和IDF战机出动了近一半,采取接力方式保持监控。而高雄林园的天弓地空导弹在解放军军机飞越巴士海峡时,也提升了警戒姿态。 虽然媒体兴致高涨,但台“国防部”却全部予以否认。林中吉表示,兵力调动肯定有,但所谓“联翔操演”不存在。具体细节涉及安全机密,因此不便说明。他还解释称,台军虽全程监控,但始终坚持“不引发冲突、不加剧敌对”的原则。 此外,台湾部分军政界人士也冷静看待军机绕台事件。台预备役空军中将李贵发就强调,以往台军只考虑来自西边的打击,而今后“单向威胁变成双向威胁”。解放军军机两次绕台使“台湾的作战构想、军队结构都要再检讨”。 国民党籍前立委林郁方在受访时表示,本次解放军军机绕台是一种战略宣示,以实际行动证明“第一岛链是困不住她的”。以前台湾总认为东海岸是所谓“安全的后方”,但这次“大陆就是要告诉你,你们没有什么安全的后方。” 不仅蓝营的这么说,就连民进党籍立委罗致政也颇为客观地表示,这是大陆兵力投送能力不断成长的标志。绕台,就是操练“反介入能力”:在两岸发生军事冲突时,阻止其他国家介入和协助。“能力够不够还不知道,但大陆至少已经开始准备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xs/15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丨聚焦重案公布台湾间谍偷
- 下一篇文章: 台湾爷爷离世前画下义乌地图,只为记住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