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动画《魔法阿嬷》中的“普渡”,这很潮

中元节(普渡、施孤、七月半)这天,大部分农村还是一如既往的香火缭绕,遍地瓜果,不过有些宝宝表示越过越没味道,也许是长大了,彼时与此时的心境有落差,很多节日看似狂欢,其实是一群人的集体孤单。

啊好像说得跟真的一样

小耳朵就喜欢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那如何过一个有味道的中元节?小耳朵给大家安利一部98年上映的台湾经典动画,也许能唤起你对儿时中元节的一些回忆。

《魔法阿嬷》

电影主要讲了小男孩豆豆的爸爸发生车祸,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妈妈送去阿嬷家,被城市生活娇惯的他起先很不乐意,因为会魔法的阿嬷看起来严肃,甚至有点恐怖。

妈妈悄悄离开之后,他一哭二闹,会魔法不会哄孙子的阿嬷被虐惨。

她跳绳,弹吉他,想尽各种花招逗豆豆,阿嬷在这里很阿嬷!很可爱!

豆豆渐渐适应了阿嬷家的生活。然而有一天,被封在罐子里的鬼怪被豆豆不小心放出来,附在原本很老实的小黑猫身上。

鬼怪为了对付阿嬷,欺骗豆豆收集阿嬷的眼泪,企图阻止阿嬷来收服自己

后来阿嬷遭遇不测住院,只能通过与大白狗对换灵魂,与豆豆婆孙俩一起对付强大的妖怪。

然而,阿嬷也被妖怪吸掉了魂魄,只剩下豆豆一个人,豆豆在最后关头想到阿嬷曾说过的对付妖怪“距离越近,力量越大”,他照做,也做到了,妖怪最终被消灭。

所有魂魄也重获新生,得以顺利投胎。

结尾的素描动画,制作一部这样的动画在当年确实不容易。

我是去年在一篇介绍中元节的推文中看到这部电影的一个片段,当时就觉得有些画面似曾相识,一些关于小时候看这部电影的零碎片段从脑海中涌了出来,对!小时候应该看过!于是去年中元节当天我把《魔法阿嬷》完整地看了一遍,电影的大概情节居然还记得一二,那时边看边感慨道:额滴童年哪!

今年的中元节,我想把我眼中的《魔法阿嬷》写出来,并不仅仅因为它是我的童年,这是大多数同龄人的童年,特别是生活在闽南语系地区——台湾、福建以及潮汕地区的小孩,也许很多人跟我一样,片中画面略记一二,殊不知电影名原来叫做《魔法阿嬷》。

还有就是,我想通过《魔法阿嬷》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中元节,中元节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鬼节,一直以来被赋予的色彩总是跟阴森恐怖这些字眼有关,每到鬼节前夕,总会有人拿鬼节说鬼,胆小的人听了晚上会睡不着。

而《魔法阿嬷》中的鬼节则颠覆了大多数人对鬼节的印象,鬼节可以是温馨的,走心的。

原本面目狰狞的牛鬼蛇神在片中被卡通化,变得萌萌哒,憨态可掬。

普通话与闽南话的对白交相辉映,毫无违和感,只能说这很台湾!对于我们潮汕孩子来说很是亲切,单是那句“阿嬷阿嬷”就可见一斑。

其实这部电影不仅仅是让我们重塑对鬼节的一贯印象,而且还通过人物简单自然的言行举止凸显一些大道理:

有关做人的品质

有关生老病死

有关亲情友情

反正,有萌点有泪点无尿点,值得国产动画学习的地方多了去。虽然它制作得比较粗糙,画质并不精致,当时的技术与融资比不上当下一些国产电影,但瑕不掩瑜,它恰恰因此成了无法逾越的经典,后来还获得了“美国芝加哥儿童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的殊荣。

《魔法阿嬷》经典片段

跟《魔法阿嬷》一样,我家那边也称中元节为“普渡”,很直白的一个称呼,就是普渡众生。

有一点不同,我们不是在桌子上进行普渡,而是将瓜果米粮放在土地上,然后往地上墙角插香烛。

每逢普渡前夕,阿嬷总会做上好几十个“媳妇闲”,不叫什么粿,就叫“媳妇闲”,从小叫到大的“媳妇闲”,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想,这大概是每户人家的媳妇都要具备的技能吧!哈哈

去年这个时候我做了这个







































河北治疗白癜风医院
重庆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wh/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