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你,要重视心理上的这9种变化,做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01导语 对于大多数子女或者父母来说评判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最关键的标准就在于生理上是否健康。往往在心理上出现的一些负面情绪,都认定是暂定的一种情绪而已,并没什么大不了,即便是反反复复出现这些负面情绪,大部分人也都不以为然。 据CHARLS研究团队的一份报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基线报告》指出,截止年全国有抑郁症状的中老年人达到万人。 那么有抑郁症状的中老年群体,在增加认知功能障碍与老年痴呆(阿尔兹海默症)等病症的发病率上,又增加了一定的风险。 就像中国心理学大师杨国枢老先生说的那样,人们对心理学的认知,一般处于三个阶段: 奢侈品阶段、调味品阶段、必需品阶段,那么对于目前的国人来说,仅仅处于中间的调味品阶段。可见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认知程度与及早的预防和干预手段都非常欠缺,从而为老年人群体的生活质量画上了一个必要的问号。 02中老年群体的抑郁症状在国际上的概况 每个国家的人种、习性包括风俗习惯和饮食习惯的不同,抑郁症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老年抑郁量表(GDS-15)的分布调查,一些国家的概况如下: 1、伊朗 伊朗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流行率为43.4%,且女性是男性的1.64倍; 2、土耳其 土耳其65周岁以上老年人抑郁症状流行率为18.5%,且女性是男性的2.56倍; 3、法国 法国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流行率为18.4%,且女性是男性的2.75倍; 4、中国大陆 国内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流行率为40%,且女性是男性的1.48倍; 5、中国台湾地区 中国台湾地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流行率为5.2%,且女性是男性的1.97倍; 小结:从以上的几个国家与中国地区间的数值相比较,人口基数的量化指标不同,抑郁症状的流行概率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人口基数越大,存在的抑郁症状流行率越高;同时,女性的抑郁症状要高于男性。 不难从这些粗数据中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老年群体的抑郁症状有着一定的普遍性,并且需要我们年轻群体,特别是作为子女的我们,需要提高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03为什么中老年群体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呢? 一、负性事件 提及这个关键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不难猜出这其中的含义。负性指的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不好的”“突发的”“不希望发生的”。 没错,负性事件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一般都是指“突然发生的”或者“不希望发生的”事件。例如: 1、身体健康上的问题 对于中老年群体,就好比一辆汽车,开了50年左右,也会有一些螺丝或者轴承出现了锈迹、缺少润滑等一些老化情况的发生,那么人的身体也是一样的道理。 根据保险行业中健康险险种的《人口生命表》的相关统计,一般在45周岁开始,健康险的保费就会呈指数级上升,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也就是人们身体的技能从45岁开始,就会陆续出现一些健康上的变化。 可是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预期寿命不断地得到提升,对中年人来说,人口统计口径也将中年群体的年龄区间从过往的45周岁提升到了55周岁。 所以,当一个人从中年时期,身体上一旦出现了一些疾病或者重大疾病时,第一时间从内心也就是心理上是“不希望存在的”,或是“无法承受的”。 那么问题出来了,一旦心理上无法接受现实中的变化时,负性情绪也就占据了整个人的心理空间。每天思考的内容也就从其乐融融的生活变成了如何治疗疾病或者如何延长自己的寿命上。 2、亲朋好友上的变故 前面提到,人到中年势必要在身体上出现各式各样因身体机能老化而导致的各种疾病。那么,既然是一个自然人,就需要面临“生老病死”的自然进化过程。 如果身边有亲朋好友因为突发或者健康问题导致的突然变故,依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无法接受”,或是“不希望发生”的情境。 长时间的悲痛就会使得人们陷入负性情绪的包围之中,久而久之就容易无法自拔,甚至产生抑郁情绪,有了抑郁症状的发生。 二、社会支持 一个自然人,就需要遵循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也就是“生老病死”的过程。那么,人到中年,在事业上就会到达一个峰值的状态,无论是职业规划、升值空间、薪资水平,也都到达了一个人生的顶峰状态。 那么,下一步就需要面临退休、失业等一系列社会工作的问题。每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也就意味着这个人与社会上的联系开始变少了,用专业的词语去形容,就叫做“开始脱钩”。 尽管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退休之后虽然有老年大学、社区公园、老年活动中心等很多种去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去处只是一个固定的场所而已,而对他们心理上最真切的是无法一时间承受从工作到退休的这个过程。 如何去理解呢?就好比一个每日忙于工作的人,会出现一定的忘我状态,特别是周末本不需要去上班的时候,生物钟依旧会在早上的某一刻将其叫醒,可是醒来后才发现今天是周末。 所以,对于很多中老年人来说,事业上从有到无的落差,是导致心理上出现裂痕的必要条件,也是中老年群体不愿意讲出的实际心里话,毕竟落差的出现,就像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子女长期在异地工作,家中只有父母的空巢家庭,也是造成中老年群体心理落差的重要因素。 04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扭转这种现状吗? 一、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重视心理健康 无论对于哪一种疾病,最主要的前提就是提高认识程度与防范意识。身体的健康状况还有一个体检的指标,但是心理上如何去重视起来呢? 这里推荐的方式则是自我检查,方法也非常简单。 根据权威的DSM-5(美国APA精神协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的描述,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几乎每天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有抑郁心境。其中包括:自我感觉与他人察觉两个途径; 2、几乎每天或每天大部分时间,对以往所有或大部分兴趣以及兴趣带来的愉悦感明显减少; 3、在未主动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增加或减轻(时间:1个月;体重:增加或减轻原体重的5%);同时,几乎每天的饮食量都有所增加或减少; 4、几乎每天都有失眠或过度睡眠的情况; 5、几乎每天都能察觉自己疲劳或精力不足; 6、几乎每天都有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也就是平日所说的大脑亢奋或大脑迟钝的意思); 7、几乎每天都能感觉到自身毫无价值所在,并陷入一般或无比的内疚当中; 8、几乎每天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犹豫不决的情况; 9、反复出现轻生的想法,或企图正在制定轻生的计划; 二、沟通 沟通的方式,并不一定是面对面的沟通,哪怕是传统的写信沟通,只要是自己认同的方式,就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在亲人、朋友彼此之间的沟通中,心里一些的负性情绪就会通过倾诉的方式,慢慢从心底被翻腾出来。这个过程,也就像平日里很多人说的那样,说出来比憋在心里要好很多。 作为子女,无论是身在他乡还是在父母身边,能听得父母唠叨,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就是对他们莫大的关怀。唠叨的过程,其实对父母来说也是一个倾诉的过程,比如他们会告诉你,天冷了就需要及时添加衣服,不要着凉感冒。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父母唠叨嘱咐的过程,也是自我暗示的一个过程。那么对于子女,不反驳,不打断,认真听,对老人来说,是一种美德。 三、减少落差 前文提到的落差,大都是心理上的,无论是工作产生的落差,还是生活上产生的落差,只要对自己内心产生负性情绪的落差,尽可能想办法去缩小,也不能摆在旁边不闻不问,这样下去只能是越来越重; 减小落差的主要方式,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就是走出去原则。原则的根本就是:谁给你造成的落差,你就走到哪去。 例如,因为退休而产生的心理落差,你就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去减小落差,就好比退休对你来讲是本还有劳动能力,但现在老无所为,那么你就可以到老年活动中心或者老年大学里,重新学习一门新的技能,开启自己的第二份“创业”或者“学业”。 其实,这些方法的归类便是替代法,用另外一个新的兴趣爱好,替代原来的爱好而已;在形容的形象一些,落差就像失恋后的你一样,不是因为失恋而导致的情绪低落,而是失恋后一个人的状态导致你的情绪低落。 所以,找到重点所在,重拾信心,才是中老年人战胜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05结语 尽管在心理统计学上对特定的群体有着一定的抑郁风险,但是谁都不希望这个风险指数在自己身上得以提升。那么如果希望抑郁风险远离自己,就需要自身与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才是远离中老年抑郁的根本所在。 我是明理记,一个心理学界的干货挖掘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wh/19575.html
- 上一篇文章: 遭台湾绿媒恐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声观
- 下一篇文章: 选前夜蓝绿参选人想避开吴敦义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