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發展看台灣工夫茶文化的演變
工夫茶是發源並流傳於閩南,臺灣,廣東及潮汕地區一種烏龍茶特殊而意義深遠的泡茶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南方地區逐漸演繹出風格各異的工夫茶様貌。但對於究竟什麼是真正的工夫茶?仍然是「各自表述」,並沒有一槌定音的説法。尤其是海外華人在離開了他們所謂的「原鄕」之後,是如何看待這種充滿文化意涵的泡茶法還存著分歧的詮釋空間。 依筆者的觀察,目前中國大陸各地以及海外華人正在流行的泡茶法有逐漸向「茶水分離法」靠攏的趨勢,而此法也就是和某些專家所謂的「漸呈式」泡法不謀而和,都是工夫茶的原始基本概念。但其形式樣貌都早已和傳統工夫茶無關。換言之,傳統工夫茶,除了在少數的「原鄉」,早已遠離了現代人的生活。但有趣的是,在坊間,工夫茶的話題正在風頭上;潮汕「非遺傳人」正受到廣泛的關注和尊榮,專業教授工夫茶的名師也絡繹於兩岸三地。這是否意味著人們開始懷念起工夫茶裡充滿了對茶湯那種無所不在的細膩講究?也許更重要的是終於回歸到茶湯重於形式的某種覺悟。因此,工夫茶突然受到關注和寵愛正好讓我們正視泡茶基本功的重要。對於各種工夫茶「流派」的「回首來時路」不也正是一個檢視的絕好時機嗎? 臺灣自翊為工夫茶的「修正主義」奉行者,我們不仿先回顧過去自己是如何走出今天的様貌! 唐山過臺灣的「半套功夫茶」原型 以漢人移民的觀點,台灣有四百年的歷史,因此早期唐山過台灣先民自閩粵潮汕帶來極為原始的泡茶器具和泡茶方式應該就是台灣壺泡文化的起源了。試想,早期漢人移民望著黑水溝的那一端,夢想著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如果想喝茶,在那個經濟條件困頓的年代,他們的行囊裡最多也只能塞得下一只砂壺,幾只小瓷杯和用棉紙包著的武夷茶了。我們也許可以想像台灣早期移民只要有砂壺、小杯、大碗公(茶船)以及武夷茶就可以痛快的喝茶了。 在一九八九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由台灣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裡大約可以看出台灣先民用小壺泡茶的「原型」了。片中陳松勇手執廚房裡煮開水的茶壺,正在為放在大碗公(茶船)裡的砂壺沖茶,並直接出湯倒入排在大碗公旁的小瓷杯裡,既不用茶盅(公道杯),也沒有「置身杯」,更沒有富商或文人茶裡才有的潮汕風爐及玉書碨了。這種因陋就簡式的「半套工夫茶」也許就是來自故鄉的工夫茶「原型」了。這種泡茶方式後來逐漸發展出一種稱之為「老人茶」的民俗泡茶法。這也造就了台灣人在泡茶這件事上妥協、方便,有什麼用什麼的那種無可救藥式的實用主義精神。 值得欣慰的是這種「半套工夫茶」正好讓台灣能有足夠的空間,毫無懸念地逐漸形塑出現今的樣貌。這可說是歷史的偶然吧! 但台灣早期並非人人泡「老人茶」。從清代台灣有關茶的詩文和像「鹿港民俗文物館」這類博物館裡隱約可以看到統治階層或富商中有綠茶及大壺茶的影子。清朝派到台灣的官吏或往返兩岸的商賈中應該有為數不少是來自江南習慣喝綠茶的人士。一九四九年那次大移民潮更帶來了盛極一時的玻璃杯及大壺泡的「香片文化」。 飲茶風俗消散的年代 「若琛小盞孟臣壺,更有哥窯仔細舖。費得工夫來瀹茗,一杯風味勝醍醐。」連雅堂的詩句見證了功夫茶所代表的漢文化已在台灣上層社會站穩了腳步。但在社會逐漸擺脫了篳路藍縷的慘澹歲月並進入一切講究精緻和精準的現代化過程中,那種中下層社會流行的「半套功夫茶」,無論在泡法上或茶器上都是不夠的。當一九四九年外省移民第一代逐漸凋零後,唯一龍井香片的消費者也消失了;而能夠賺取大量外匯的台茶產業因不具競爭力而急速衰退。整個社會彌漫著外來的西方咖啡文化。台灣在進入現代化後,社會上感覺不到飲茶的氛圍。這個階段可說是台灣飲茶風氣消散的年代。 一九七〇年代的三件大事 一九七〇年代台灣發生了三件大事,造成社會飲茶風氣大開,也大大地改變了後來茶文化的樣貌。 首先是一九七五年(民國六十四年)因台茶外銷受挫而開始積極推動的「全省優良茶競賽」,使得台灣茶葉品質大幅提昇。外銷轉內銷的策略成功,喝茶人口大量增加。品質優良的台茶及飲茶人口為即將來臨的茶藝及茶文化大軍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和養分。 七〇年代由「陸羽茶藝」推動的「茶學教育」系列竟意外地帶動了遍地開花的「茶道教室」,造成了社會對「茶學」知識追求的熱潮。一批批社會人士開始對中國茶文化翻天覆地的重新檢視,複習、重組、咀嚼中國古典茶書典籍、風土文化、歷史人物,消化成為一種自有的茶文化底蘊。於是那一代的茶人轉大人了、成熟了,進而影響了這一代台灣的茶氛圍。 而這一切都還要靠七〇年代在台灣發起的「鄉土文學論戰」。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觸媒,它觸動了社會全面的檢視台灣各個可能成就本土文化內涵的領域。影響所及,大量「茶藝館」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成為一種暫時對中國文化孺慕之情的「補償」和「救贖」。也在不知不覺中形塑了一個與中土大異其趣的茶文化樣貌。 台灣工夫茶「原型」的消失與「新原型」的賡續 一九四九年以來兩岸阻隔近半世紀。在那個台灣最需要從中國傳統汲取養分、創造新的茶文化內涵以滿足社會需求而「求助無門」時,除了在有限的史料中尋找中國茶文化的蛛絲馬跡,「禮失求諸野」,自然的轉向深受中國茶文化影響的日本抹茶道並尋得寶貴的「茶道美學觀」,在受中國文人茶影響的日本煎茶道裡獲取行茶手法和儀式,更在煎茶道的茶道具精工巧手中啓發了台灣茶器具在製作、運用上的靈感。當時台灣早已與世界接軌。資訊、思想自由交流的結果使得台灣的茶文化呈現多元包容和創新的局面。卅年倏忽,台灣在茶這條路上另闢蹊徑,踽踽獨行、尋尋覓覓,成了一個道地的「茶的先行者」。 在關門練功,成就了枝繁葉茂的多元樣貌的過程中,因為有了太多的選擇、太多的自由和創意,那個篳路藍縷、歷經磨難的工夫茶「原型」竟被消磨殆盡;那傳神的「關公巡城」不見了,那富有韻律感的「韓信點兵」不見蹤影了,杯上洗杯不見了。茶盅(公道杯)取代一切。那「原型」已面目模糊得只剩下具指標性的「淋壺」了。其實許多人為了整潔美觀的原因,所謂的「乾泡法」正在流行,「淋壺」這最後「原型」的象徵也正在走入歷史。「原型」的消失不知是福是禍。它的消失固然令人惆悵。好在台式工夫茶的「新原型」已然成形。相同的文化與成長背景,造就了台式小壺泡茶的高同質性。相互學習、模仿,對美的認知也有了共識。因此「原型」消失了,「新原型」也統一了。但這究竟是個正向的發展,還是後者太多的特色反而失去了「差異」性而面目模糊呢? 值得一提的是茶盅的出現也為日後無所不在的茶會提供了茶席裡奉茶無限延伸的便利。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茶盅的茶席最多只能是侷限在小茶桌上的一種大人的遊戲罷了。 台灣小壺泡茶形式的高同質性問題正考驗著許多愛茶人土,幸好經由泡茶週邊器物配置及空間處理手法這兩個基本概念的「差異化」又讓這「新原型」活了起來。也就是說週邊器物配置及空間處理手法因人而異的「個人風格化」淡化了「新原型」的高同質現象又回過頭來重新主宰了現階段的泡茶方式。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台灣小壺泡沒有地域風格,只有個人風格。」 台灣茶文化的趨勢與未來 ◎飲茶的精英化與個性化 經濟上及知識上的優勢使得飲茶精英階級有更多的機會把它們的美學經驗反饋給社會,提高了整體的精緻度。但也同時剝奪了相對弱勢者的詮釋權。其結果是整體品味的「單一化」。好在全球化趨勢下,「差異」才是王道。台灣正好趕上這波風潮;有個性的人勇敢作自己;在茶的相關資訊取得容易的台灣,能夠有足夠的自信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妥貼處理生活中的茶事的「茶達人」愈來愈多。讓「眾生喧譁」成為茶的顯學是台灣正在走的路。 ◎從茶的「產業產值」到茶的「文化產值」 台灣茶產業屬「微型經濟」。但因有著產、製、銷、創意生活家和挑剔的消費者等「一條鞭」式的產業鏈,茶產業與文創產業產生微妙的唇齒相依、共榮共生關係。而一種民間自發充滿多元生活況味的全民「茶會」盛況正在台灣遍地開花。其蘊含的「文化產值」不容小覷。 ◎缺乏開宗立派的美學論述 台灣缺少開宗立派的美學論述,至少在文字上如此。其實它們是經由一種「非線性」、「非敘事」的「圖像/視覺解讀偏好」來詮釋各自的美學觀點。這也正好造就了其多彩多姿的茶席及茶會文化,換言之,他們偏好以茶席、茶會的展演方式來表達、詮釋各自對茶的生活美學觀。不論觀者懂與不懂、同意或不同意,「我演故我在」正是台灣目前流行的美學論述方式。 如果你夠細心,你會發現,台灣書市場上長銷型的茶書大多是知識或技術含量高的教科書式的知識傳授形工具書。至於感性或文學性書寫的茶書、哲學性的「美學大論述」在台灣尚未誕生。 ◎烏龍茶概念主宰台灣壺泡文化 自十七世紀以來烏龍茶的最佳表現方式一直就是小壺泡,而小壺泡的基本概念是「漸呈式」泡法(借用劉漢介語)。雖然台灣輕發酵包種式烏龍茶與四百年前的武夷茶不同,但在台灣以「漸呈式」泡法處理所有茶類幾乎成了通則。在六大茶系中無一例外。當然包括適用於「剝皮式」泡法(劉漢介語)的紅茶在內。有些茶產業界的技術官僚常以「指點江山」的口吻跨界直指小壺泡法不適用在包種式烏龍茶;質疑小壺泡易使茶湯過濃而傷腸胃等語。其實這是一種「實驗美學」並不適合以推測的方式說教。有句話說得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漸呈式」泡法在台灣行之有年。實踐了數十年,當然也檢驗了數十年。經過千萬人檢驗過的當然是「真理」,至於小壺泡法是否傷胃。那是「喝」的問題而不是「泡」的問題。 正因為烏龍茶的獨特泡法賦予了其獨一無二的「遊戲性」和「趣味性」的魅力,使得接近它的普羅大眾都能在這舞台上恣意的揮灑出精彩的人生。這是值得珍惜的無形資產,也是全體華人茶文化傳統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亞太烏龍茶文化圈已然成型 我們很高興看見亞太地區許多人都開始「玩」起烏龍茶,並在其中找到安頓和自處之道。 亞太地區的烏龍茶和小壺泡法雖然都離開了它的「原鄉」。但在繁華若夢、衣香鬢影的茶會上、和茶席間,我們都是異鄉人。由中國大陸、台灣、越南烏龍茶的產業鏈帶動的消費文化加上星馬港澳以及非華人圈的日本、韓國的愛好者,一個亞太烏龍茶文化圈已然成形。因為都愛烏龍茶,所以有了共同的話題。因地域文化的差異,對烏龍茶的詮釋和呈現的不同又讓共同話題多了幾分「差異體驗」的想像空間。各地區間對此也產生了對話的需要。讓我們開始對話吧!離天亮還早,我們還有很多話要聊! 當工夫茶離開了它各自的「原鄕」,它的DNA卻深植人心並以千姿百態揮灑出新的生命。不時回望來時路,也許只有一首詩可以告白: 異鄉人 杯觥交錯衣香鬢影 在流光溢彩的派對裡 用故鄕帶來的半套工夫茶 為久已生分的友情加溫 我調整好坐姿 ?理好了思緖 張羅了一桌茶席 當然還要一款 屬於歲月的茶 彷彿要用一輩子 細述她的荘嚴和偏執 三杯四杯是傳統 五杯是異數 六杯是幸運數 任你挑 置身杯變身公道 壺身自愛滴水不沾 四件寶貝皆可拋 不減行茶功夫 喋喋不休的爭論 誰是主人誰是客 誰是工夫茶的原鄉 從壼底傳來的一聲嘆息: 在儀式般的茶席上 我們都是異鄉人 那所謂的原鄉 也在尋覓著它 原鄉夢裡的 原鄉 風流誰屬 還看今朝 /02/16可人。台北三芝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wh/10579.html
- 上一篇文章: 文艺台湾,见闻台湾的现代艺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