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台湾省,台湾省人均GDP超越北上
◎智谷趋势(ID:zgtrend) 路口大爷 台湾经济真的被边缘化了吗? 为什么台湾民众面对大陆民众时普遍存在优越心理,又为什么越来越多大陆民众会嘲笑对岸“井底之蛙”? 台湾的经济实力放在全国来比,到底是什么水平? 台北究竟是中国二线城市,还是世界一线城市? 台湾与大陆的经贸纽带,韧性有多强? 台湾人均GDP超越北上广深 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台湾GDP逆势上涨2.98%至19.8万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4.58万亿),GDP增速30年来首次超过大陆。 如果放到与大陆各省对比,台湾排名第7,在四万亿俱乐部中仅次于四川。 作为一个省,台湾的经济总量并不算庞大。 但是,摊到万个台湾同胞头顶上,足以让台湾跻身“高收入经济体”。 年台湾省人均GDP达到了2.8万美元,约合18.2万人民币,碾压了大陆各大省市。 七普数据显示,年人均GDP最高的城市是克拉玛依,18.09万元,离台湾还差一点。 人均GDP一度超越过台湾的深圳、无锡、苏州,因为近年来人口大增,所以在七普数据中都落后于台湾。 这也是为什么台湾民众面对大陆时,普遍存在优越心理。 台北究竟算几线城市? 台湾省会台北,人口万,GDP总量约合人民币亿。 从「人均GDP」来看,台北是19.6万元,在台湾省内排名第一,也轻松碾压了北上广深,绝对算得上国内超一线城市。 从「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位置及融入度」来看,台北逊色于港京沪,与广深一个等级。根据全球权威城市评级机构GaWC给出的排名,中国有6座城市入选年世界一级城市,其中香港、上海、北京同为Alpha+,广州、台北和深圳3个城市入选Alpha-。 从「基建」来看,台北的面貌实在不像大陆民众眼中的一线城市,CBD这么多年来只有大厦这一座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楼,民宅的平均屋龄达到了36.82年,城市面貌较为老旧。 台北起步早,目前基建已经步入维修期,但台北的城市更新难度大:一是拆不起;二是处于地震带上,建高楼难度大;三是台湾的大企业集中在制造行业,需要的是大厂房,而不是摩天大楼。 基建多年不更新,以及用“大陆吃不起茶叶蛋”的停滞目光来看对岸,这恐怕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认为台湾是“井底之蛙”的一个原因。 凤梨与芯片 有两种事物可以帮我们理解台湾经济——凤梨和芯片。 凤梨,也就是菠萝,其代表的是台湾当地不同于规模农业的精致农业,专注做小而美、高附加值的产品。这条路一直走得挺好,直到年初发生了凤梨事件,让台湾岛内民众突然发现,原来台湾的农产品出口高度依赖大陆。 不止农产品,整个台湾省在年出口货物中超过四成销往大陆,比例创下了历史新高,这暴露了台湾经济第一个隐忧——依赖单一市场。 年,两岸的外贸依存度继续上升。 年上半年两岸进出口总额为.63亿美元,同比增长34.8%。其中,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达.27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5%,整个台湾经济对大陆出口的贸易依存度达到史上最高的43.8%,主要是受到半导体的影响。 再看台湾最核心的半导体产业,产值占GDP高达16%,在全球也举足轻重。 BCG和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做过一个极端猜想,如果台湾的半导体代工停产1年,全球的电子产业的年度营收将减少亿美元。足以证明台湾在半导体产业极强的存在感。 台湾最引以为傲的企业,当然就是台积电,也是目前芯片大战中兵家必争之地。 它打破了多数人对“代工厂”这三个字的认知,它有高密度的科研投入,先进制程技术领先全球,生产了全球几乎所有最先进的芯片,更是世界强中净利润率最高的企业,达到了38%,而大家以为最暴利的苹果,是26%。 台积电在疫情后全球芯片荒中赚得盆满钵满,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了44%,每天赚超过3亿人民币,一家的营收,比全球另外九大晶圆代工厂,加起来都要多。 这边阿里、腾讯因为反垄断市值大跌,而台积电却暴涨一倍,登顶亚洲第一,也成为全球市值前十的企业中唯一一家亚洲企业。 但是也正是因为缺芯之痛,让欧美、大陆都下定决心要降低对台湾芯片的依赖。 这也暴露了台湾第二个隐忧——过度依赖单一产业。 整个半导体相关的所有就业人口就占总就业人口的7%。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剩下还有七八成人口都在从事传统产业,需要被照顾到,但资源毕竟有限,只能用来发展核心产业;二是这个高收入的产业是有技术门槛的,一开始就筛掉了大多数的普通人。 经济结构失衡,一枝独秀,万枝凋零,这是最让台湾居民担心的。 现在台湾岛内对于半导体行业有几种主流观点: 一是把台积电或者说半导体产业视为“硅盾”,即在大国博弈当中,其他国家会因为台湾在半导体产业中的地位而不会坐视不理。 二是台湾经济难以摆脱“代工思维”,企业和人才都在流失“思考需求”的能力,只会按照指令工作,不做其他思考。 三是产业发展面临“五缺”的灰犀牛,即缺水、缺电、缺工、缺地、缺人才。台湾岛内的能源并不算丰富,工业地价一直在上涨,全球气候越来越异常,大陆努力挖台湾的芯片工程师……再加上“碳中和”的大势,台湾产业面临极大考验。 第一个全面躺平的省份 前几年,媒体政客很喜欢用一个字来形容台湾经济,叫“闷”。 因为台湾看了看曾经的亚洲四小龙,只有自己掉队了,人均GDP垫底。 年到年间,台湾大学生毕业后平均起薪是26K到28K新台币,约合人民币元左右,二十年的时间起薪几乎零增长,再加上台资大量将产能转移到大陆,本土除了IT产业,几乎没什么新兴产业起得来,机会少,社会流动性低。 20年间房价涨了3倍,虽然放全球对比这点涨幅不算什么,但要知道台湾省是处在薪资停滞的状态,大城市新建住宅少,错过了买房的年代,就不再有第二次。 所以,一方面台湾的世代对立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年轻人不敢生小孩,生育率全球垫底。也不再需要有大抱负,只追求小确幸就可以了。 西进的台商 在台湾本岛之外,台商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 一,在中国的出口行业中,头部台资企业仍比大陆头部企业更具备竞争力。 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公布的年对外贸易强名单,大陆的出口额前十大企业中,台资企业占据6席,净出口额前十大企业中,台资企业占据7席,前四全部是台资。这些企业主要是富士康、广达、和硕等台企的代工厂。 中国每年通过这些台资企业,挣回大量的外汇储备。 二,台商对大陆制造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台商带了大陆之后,不同于港资更偏爱房地产业,他们最喜欢投资的行业是制造业,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比如,康师傅和统一进入大陆之后,给大陆的方便食品领域带来极大的震动,过往的中低端产品开始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台资企业引领的新包装、新口味、新工艺。 还比如,在台商们的强烈呼吁之下,台湾才不得不适当放宽在大陆投资面板与集成电路两大产业的限制,中芯国际公司、台积电在大陆设厂,都极大促进了大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如果这些台资不在了,受影响最大的地区会是哪里? 据台湾投审会数据,从年至年9月,台商对各省份投资金额最大的五大省市分别是江苏、广东、上海、福建、浙江。 其中江苏累计金额达到亿美元,占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的比例超过30%,江苏拥有最多的台企,规模以上的超过家。 福建目前近年来利用台资数据位居第二的省份,漳州是农业利用台资位居大陆设区市第一位。 与台商合作最紧密的两大典范地方,一个是东莞,一个是昆山。 东莞的崛起与台商的聚集有极大的关系,曾经有台湾当地媒体形容,全盛时期东莞市台商约有家,其产值(营业收入)一度占东莞市GDP的50%左右。 而昆山到东莞考察学习之后,也复制了与台商合作模式,用惠台政策吸引台资大规模向昆山转移。如今,作为国内百强县之首的昆山,也是台商密度第一的县级市。 不过,从年直接投资金额来看,台资只占了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远不及港资强大的资金实力。(当然,有很多资金通过香港进入内地,也会拉高香港的数据) 据台湾投审会数据,从年到年9月,台商累计对大陆直接投资金额为1.95万亿美元。 图片来源:商务部 中国的投资方向发生转变!从区域到产业,都在向高端制造业发展。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在看"吧~ —THEEND— 学习行业知识的人或者做投资的人都清楚,快速了解一个行业就要读研报,而且研报不在多而在于精。 为了提高报告的质量,我们在知识星球建了一个收费的社区”芝士茶馆“,里面有我们每天精选的有价值的报告,这些报告是公开渠道很难找到的,另外还会有专业人士点评。 双十一来临,我们为了回馈广大朋友的支持,近期可获得3天免费会员,可以浏览星球内分享的所有内容和下载文件!识别下图即可进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wanzx.com/twjy/18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财经纪要1126第四次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